農業活動
產業級別
產業分類
臺灣產業結構
第一級產業
農業活動
林業活動
漁業活動
牧業活動
第二級產業
工業區位因素
臺灣工業發展
臺灣工業特色
第三級產業
商業活動
國際貿易
國際分工
回首頁
練功房
實力挑戰

臺灣的農業

台灣南部氣候溫和濕潤無霜期長全年都是生長季,適合農耕,早期台灣即以稻米、糖和茶葉等為重要的輸出品。

台灣自光復後,快速工業化促使鄉村人口從事工、商業活動,因此台灣的農業人口比例已逐年下降。為了提高農業競爭力,正積極進行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並引進新品種,改進生產管理技術,以提高農產品的品質。

台灣2002年加入WTO後,對傳統農業的衝擊很大,因此農委會提出『一鄉一特產』、『一鎮一景點』、『一鄉一休閒』等農業轉型計畫,以提高農民收益,振興農業經濟。

作物的分類

糧食作物圖

糧食作物:用來填飽肚子的糧食,又分主糧及雜糧作物。如稻、麥、玉米、甘藷、芋頭等。

經濟作物圖

經濟作物:作物最後主要作為工業原料或換取現金的作物。如茶、甘蔗、棉花、花生、香蕉等。

台灣農作種類

傳統農作

臺灣稻米分布圖

稻米

分布地形:平原。屬於糧食作物
台灣稻米年可二穫。曾經是台灣分布最廣的作物。

近四十年來,台灣稻作面積減少的原因:A.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B.稻米單位面積產量增加。C.灌溉用水不足。D.農地轉為工、商用地。E.加入WTO開放外國稻米進口

台灣甘蔗分布圖

甘蔗

分布地形:南部平原屬於經濟作物
早期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印尼)傳入。早在17世紀就有生產的紀錄。
稻米與甘蔗是台灣早期外銷的主力。多分布於台灣中、南部平原地區。現因生產成本高近年來蔗田面積與產量逐漸減少。

臺灣茶葉分布圖

茶葉

分布地形:中、北部排水良好的丘陵地屬於經濟作物

光復初期,茶業外銷量僅次於稻米。現今茶葉的外銷雖然風光不再,但仍是風行的飲料作物。台灣著名的茗品有烏龍茶包種茶

今日農作

溫帶水果→中部山區為主(過度開發造成水土流失)花卉→經濟產值較高
檳榔→山區坡地(淺根植物造成水土流失)高經濟價值水果→品種改良如黑珍珠蓮霧

臺灣農業經營的特色

耕地面積狹小
臺灣山多平原少,耕地有限,所以農業生產成本會較高,台灣在加入WTO後,農業受到衝擊也較大。

農業技術先進
為提高農業競爭力,積極推行品種改良,病蟲害的防治,並且引進新品種,改良生產管理技術,以提高農產品的品質。

農村勞力老化
台灣工業化都市化的過程,促使農村年輕人口外流到都市,農村勞力漸趨向老化

農業經營集約度高
由於每位農民擁有的耕地面積狹小,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於是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資金和勞力,集約度很高。

觀光農業興起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週休二日制的實施,農村成為假日休閒旅遊的好去處,不但可結合農業與休閒活動,也帶動地方產業的發展,提振農村經濟。
觀光農業興起

作物轉種
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對稻米需求減少,農民改種高價值的作物,如花卉、有機蔬菜、水果等作物,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產業分類台灣產業結構林業活動漁業活動牧業活動工業區位因素臺灣工業發展台灣工業特色

商業活動國際貿易國際分工練功房實力挑戰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