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最上層

建議環境:800*600 適中字型,高彩度,Microsoft Explorer 4.0/5.0以上瀏覽器。

 

參考書目:

1.府城鄉土藝術教師手冊-台南市政府

2.台灣傳統建築-李乾朗-東華書局

3.傳統建築入門-李乾朗-文建會

4.台南市寺廟石刻圖集-何培夫-台南市政府

5.台南市寺廟文物選萃初輯-台南市政府

6.台灣民俗大觀-同威圖書

踢毽子(蹴踘),就是我國古代一著名的珠戲,在漢朝已經十分風行, 據說也是黃帝發明的。古時候蹴踘相當於今天的足球運動。「事物 原始」認為踢毽子是從蹴踘演變而來,或許值得斟的;但可確信的 是,踢毽子的許多招確實和蹴踘有很密切的關係。 真正講究的毽子名手必同時注意到花式與儀態。毽子專 家曾經說過,踢毽子三個條件是步法要敏捷,身要穩定,姿態要優美。有了這三種條件以後,才能談到花式。

踢毽的方法:

一般說來,踢毽子的樣可以分成「小武」和「大武」兩大類。 也就是我國北方俗稱的文科與武科。 「小武」是基本踢法,利用一腳支持體重,另外一腳用來踢毽。它 的基本花式有踢、拐、膝、提、豆、蹬六種,可以演變成五十幾種 花樣。「小武」的運動量小,變化不大,比較適合女性和幼童。「 大武」的花樣就複雜得多,它可以兩腳跳離地,而用其中一腳踢毽 ,它的基本方式如勾、跳、蹺、跪、踩、蹦、剪、扣、彎九種,也 有五十多種涳變的花樣。「小武」和「大武」混合以後,踢毽的花 招就更難以計數了。

我國常州地方居民將踢毽的花樣分為蓬、剛、拙、綿、跳、提 、環、環、箭、單、側、順、面、偷、血和穿襠跳幾種。

揚州一帶又把踢毽子的花招分為「小十樣」和「大十樣」兩類 。小十是粑蓋、踱、拐、攀、倒刺、連、順、腿、單、立和龍船。 大十樣有偷、跳、獨、環、叉、播、慣、撕、旋和躅。比較詳細的 分類是將毽子花樣分成平毽、跳毽、單式與複式三類。

平毽有十六種花樣:踢、拐、尖、跟、底、鞋頭、鞋面、鞋跟 、鞋底、蹦尖、撞膝、偷踢、轉踠、轉尖、轉鞋頭和轉鞋面。

跳毽有十三種花樣:交、跽、提、內跨、雀、跳尖、跳踢、跳 拐、跳跟、雙挑尖、雙跳拐、雙跳跟。單式與複式有四種花樣:搖 瞉咚、蟹腳、盤頭與渡船。

許多毽子花招的名稱十分有趣,像裹釣外簾、踩水、孫猴下山 、跳帽、換龍、撈月、臥魚、跳空、活葫蘆、死葫蘆、葫蘆底、葫 蘆空、葫蘆懸稱、葫蘆臥魚、二龍戲珠、死身、活身、飛身等。

比較著名的花式有:鴛鴦腿-左右腿同時開弓。陰陽腳-利用同一雙腳的內外足踝踢。拐子腳-踢毽子時單腳不落地。回馬腳-腳向後利用腳跟去踢。結蕊-毽子在頭頂、肩頭、膝蓋和腳面上起落。穿花-兩隻手在胸前扣成圓圈,毽子就從圈內穿上穿下。錦纏頭-讓毽子前後左右繞身盤旋。雙飛燕-兩隻毽子連環飛舞。

此外,技藝更高妙的人,甚至可以同時踢五、六隻彩毽.手揮 足踢,上下起落,五彩繽紛,漫天花雨,可以令人歎為觀止。

毽子的做法:
一、絨線毽
二、紙毽、布毽、塑膠紙毽
三、瓶蓋毽盤羽毛毽
四、傳統的雞毛毽
參考資料:

台灣省七十四年度社區民俗才藝暨康樂活動輔導人員研習會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