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1.府城鄉土藝術教師手冊-台南市政府
2.台灣傳統建築-李乾朗-東華書局
3.傳統建築入門-李乾朗-文建會
4.台南市寺廟石刻圖集-何培夫-台南市政府
5.台南市寺廟文物選萃初輯-台南市政府
6.台灣民俗大觀-同威圖書
扯鈴是我國的民俗技藝,也是相傳已久的童玩之一,以往我國雜耍 表演中,有耍、變、練三大技藝;耍是耍罐子,變是變戲法,練是練扯 鈴。可見扯鈴在我國的民俗技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玩扯鈴是很風行的民俗運動,他用兩根細棍兒, 拴上一條合股的細綿線,將棉線兜住扯鈴,用雙手上下交互抖動細棍兒 ,身體配合扯鈴的轉動方向移動,使扯鈴由緩慢而急速的旋轉起來,使 空氣產生振盪,發出了高低不同的嗡嗡聲。
扯鈴動作說明
(一)運鈴:
(1)準備姿勢:立姿丁字步,將鈴於在兩腳中央前方地上,兩手持鈴棍將鈴繩托在鈴軸之中央下方,使鈴繩為V字型,左右手鈴棍交換而繩成交叉左手鈴繩在外,右手鈴繩在內。
(2)分解動作:右手棍提,高使鈴轉向左手棍,並順鈴轉動之勢將鈴提起懸於身前,然後左右手上下扯動鈴繩,使鈴能在繩上平衡轉動,而又不偏不斜,右手棍扯高時須用力,右手於低時,左手應順著右手力量之勢將鈴棍提高,但左手提高時不可用力,初學扯鈴者,無法使其平衡,因為鈴頭隨時都會轉移方向,練習者之身體應隨時保持正面對準鈴頭,若鈴頭轉動方向,人之身體亦應隨著鈴頭轉動。運之目的使鈴轉動之力量加大以達到既快又響,才可以練習初級技巧。
金雞上架 分解動作:運鈴轉速達到適當之速度時,身體右轉,鈴繩已成V型,以兩手腕力上挑鈴繩之彈力將鈴彈起,高度以不超過胸部為宜,在鈴開始下落時以右手鈴棍接鈴軸,左手棍亦立即高舉,使鈴在右手棍轉動,這時應以腕力控制鈴棍,但鈴在棍上不致前後擺動,三四秒後鈴在棍上之旋轉減弱時,將右手棍前端稍下沉,使鈴滾落鈴繩,即身體轉回原位繼續運鈴,為下一個項目作好準備工作。 |
![]() |
螞蟻上樹(猴爬竿) |
![]() |
平沙落雁(套鈴) |
![]() |
金蟬脫殼 |
![]() |
大鵬展翅(挖鈴)
|
![]() |
直上青雲(拋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