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珊瑚白化 | ||
健康的珊瑚有紅、黃、藍、綠等各種美麗的顏色,這些顏色是由共生藻的顏色加上珊瑚蟲本身的色素所形成的。當環境變壞,例如水溫太高、水變混濁或光線不足時,會造成共生藻死亡或離開。失去了共生藻的珊瑚也會失去漂亮的顏色,只剩下灰白的珊瑚蟲,奄奄一息地附著在骨骼上,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珊瑚白化。 白化是死亡的前兆,如果環境變好,共生藻會再回來,珊瑚又可恢復生機及原來漂亮的顏色。如果環境繼續惡化,白化的珊瑚就會死亡,最後只剩下白色的碳酸鈣骨骼了! 不只珊瑚的身體內有共生藻,珊瑚礁許多生物的身體內都有共生藻。所以,不止珊瑚會白化,許多珊瑚礁生物在環境不良時都會白化。喜歡在家裡飼養海洋生物的人,常常會發現水族缸裡的珊瑚、海葵或硨磲貝變白了,這表示水族箱光線不夠或水質變壞,這些生物已經奄奄一息了! 破壞珊瑚生長的因素 水質污染:大部分的珊瑚礁都位在離岸很近的淺水域裡,因此很容易受到陸上活動的影響。舉例而言,高山上的森林如果遭過濫墾、濫伐,造成水土保持不良,便可能在一場颱風大雨過後,經由河川水流將泥沙沖刷帶到海裡,造成水質混濁,甚至覆蓋大片泥沙在珊瑚礁上,珊瑚便可能開始死亡。同樣的道理,進行海岸工程時,如果未妥善攔堵泥沙,也會造成相同的破壞自然行為。 過度捕撈魚類:也會造成珊瑚礁生態系的失衡,而使用不當的「電、毒、炸」等捕魚方法,更會直接破壞珊瑚礁體。 不肖遊客破壞:也是直接及間接製造破壞的因素之,如:踩在活的珊瑚上,或採集一些珊瑚礁紀念品,都會造成珊瑚的死亡及礁體的破壞。熱帶魚養殖愛好者也不例外,因為捕捉這些美麗熱帶魚的方法,不外乎用電、用毒、用刺網,絕對也會對珊瑚礁造成破壞。人類的貪婪、無知或許只是「一時興起」,但它所帶來的破壞自然資源的影響,卻可能是長久、難以挽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