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與「南管」是在台灣音樂發展史上產生的特有名詞,廣義地說「北管」指大陸北方語系戲劇,而「南管」指閩南語系戲劇。

北管戲又稱為子弟戲,因為多數北管戲團是農村良家子弟組成的業餘戲團.此外,也有稱它為亂彈戲,這名稱來自乾隆時代的花部腔調:(花 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腔,統謂之亂彈)(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管戲分為福祿(福路)與西皮,前者屬於舊派,主奏樂器為殼仔絃(椰胡)信奉西秦王爺;後者屬於新派,主奏樂器為吊鬼仔(京胡)信奉田都元帥.

「南管」音樂源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省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語系,隨後流傳到澎湖、臺灣本島,以及東南亞的華僑社會。最先原不稱「南管」,而依特性及使用樂器,陸續有「絲竹」、「五音」、「南音」、「郎君樂」、「郎君唱」等名詞。在閩南及東南亞一帶,都因它以絃樂---琵琶為主奏樂器,因此大部分稱為「絃管」。在臺灣獨稱為「南管」,是相對於傳自大陸北方的「北管」,二者同為臺灣民間傳統音樂的主流。「北管」音樂激越昂揚,高亢的嗩吶、喧闐的鑼、鼓、響盞,吹奏出它熱鬧豪邁的音樂風格,很容易被接受,因此,早期農業社會裡,廣泛地被用在婚喪喜慶的場合。相較之下,「南管」音樂則較含蓄婉約,清麗典雅,充滿了古樂之風。在臺灣,南管盛行的地區,都是文風鼎盛,繁華富庶的古老城鎮,如鹿港、臺南,學習者大都是儒雅的文士,因此,曲韻注重頓挫,唱詞唸白口法講究,更將傳統的禮教融合在音樂的表現上。

南管在府城
鐘鼓雅樂在府城
認識十三音
關於祭孔用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