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南管---從中世紀一路走來的古樂,也能在國外發行唱片和CD,蜚聲歐美,引起國際愛樂人士的注目推崇,紛紛來臺進行採訪與研究,這是不是教人感到驚詑呢﹖

沒錯,事實便是如此,來自府城的百年館閣---南聲社,用鏗鏘悠揚的「十音」,婉轉清雅的吟唱,震撼了世人的心弦民國七十四年榮獲全國民族藝術「薪傳獎」的南聲社,近二十幾年來積極蔘與文化音樂的活動。如當年他們曾經遠赴法國、比利時、荷蘭、瑞士、德國等五國作為期二十四天的旅行演奏,獲得無數的掌聲。尤其在法國,巴黎開放日報以全幅看版介紹南管,透過法國國家廣播電臺的安排,演出了一場創歐洲紀錄的最長音樂會,演奏時間從晚上十時至隔天凌晨六時,作全歐空中實況轉播,估計約有三百萬歐洲人收聽到這場盛況空前的廣播音樂會,而在現場,尚有許多學術界人士通宵達旦地聆賞他們的演奏。從各地新聞報導對南管佳評如潮的情形看來,南管在歐洲是一次漂亮的藝術出擊。

細說「南管」 「南管」音樂源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省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語系,隨後流傳到澎湖、臺灣本島,以及東南亞的華僑社會。最先原不稱「南管」,而依特性及使用樂器,陸續有「絲竹」、「五音」、「南音」、「郎君樂」、「郎君唱」等名詞。在閩南及東南亞一帶,都因它以絃樂---琵琶為主奏樂器,因此大部分稱為「絃管」。在臺灣獨稱為「南管」,是相對於傳自大陸北方的「北管」,二者同為臺灣民間傳統音樂的主流。「北管」音樂激越昂揚,高亢的嗩吶、喧闐的鑼、鼓、響盞,吹奏出它熱鬧豪邁的音樂風格,很容易被接受,因此,早期農業社會裡,廣泛地被用在婚喪喜慶的場合。相較之下,「南管」音樂則較含蓄婉約,清麗典雅,充滿了古樂之風。在臺灣,南管盛行的地區,都是文風鼎盛,繁華富庶的古老城鎮,如鹿港、臺南,學習者大都是儒雅的文士,因此,曲韻注重頓挫,唱詞唸白口法講究,更將傳統的禮教融合在音樂的表現上。

清音 呈現「定、靜、慢」進行格調的南管音樂,有著「清音」的雅稱。傳授學生全賴口授,老師唱一句,學生跟著唱一句,雖然是有點「古板」的背書方式,但卻能唱得好又有韻味,只要學過的曲子,不看譜、詞,也永遠記得住。

南管樂曲包括了「指」、「曲」、「譜」,正式演奏稱為「排場」,程序分為「奏指」、「唱曲」、「宿譜」三部分,「奏指」類似序幕性質,是上四管(琵琶、洞簫、二絃、三絃)、下四管(響盞、雙音、叫鑼、四塊),再加上「玉噯(小嗩吶)」以及節拍的「拍板」構成「十音」,有時也僅用上四管演奏。「唱曲」是排場的重點,強調真聲、本嗓,講究咬字收音,以泉州語為標準。一字數節,分字頭、字腹、字尾。例如「相」字便分「西」、「啊」、「嗡」,而以字頭音所占時間最長,抑揚頓挫分明,婉轉悠遠,與樂器聲息相契。「唱曲」後,還要演奏一套譜做結束叫「宿譜」。「宿」唸成「煞」音,「煞」有「結束」的意思。「拍板」是音樂進行中禮樂合一的圖騰象徵,控制音樂緩緩穩健的速度進行,始終都置於樂團中間尊位,蔘與演奏者皆著長袍馬褂,茍且不得。

「南管」採取合奏型態的演唱形式,譬如「上四管」從唱曲、管絃的簫、二絃,到彈絃的琵琶、三絃,至少要五人才能形成一個彈唱個體,如果加上「下四管」及「玉噯」,那就要十個人了。 喜彈此調的人,通常互稱「絃友」。幾位絃友聚在一起,往往就可以組成南管社團,由其中一人「開館」後,絃友就擇定「館邸」,經常聚眾練習,另有一部分只出資贊助,不參與演奏,稱為「站山」,也有稱作「靠山」的。南管樂團奉「郎君爺」為祖爺,這位大仙就是十國後蜀後主孟昶,他曾被宋太祖封為「郎君大仙」。樂社每年春秋兩季都要舉行祭拜儀式敬拜祖師爺,並邀集社中子弟及其他曲館的絃友,共聚一堂排場演奏,以樂會友。

「郎君子弟」 南管社團的成員多是業餘的樂人,叫做「郎君子弟」;樂人聚集練習及演奏的地方,叫做「館閣」,有時也輪流在各絃友家中聚集,這時「郎君爺」就得經常搬家了,猶如沒有廟的神明。在春秋兩季祭郎君爺,舉行之前先發請柬邀各地館閣的絃友來共襄盛會,大夥閒話家常,分享彼此生活的點滴,這種融洽溫馨的氣氛,完全來自長期陶冶在清雅古樂中,所逐漸蘊育而成的氣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