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望燎」時奏「十三音」外,祭孔當天早晨五代先王時,也是用「十三音」演奏的,這「十三音」又稱「十三腔」或「拾全箜」,乃因演奏樂器為十三種而得名,它的樂器包括:三音、叫鑼、雙音、鱷鐸、餅鼓、檀板、笛、簫、笙、管、琵琶、三絃及七種胡琴(即提絃、和絃、鋅絃、鼓絃、四絃、提壺、貓絃),至於雙清、秦箏是以後才添置的。
演奏時,將同聲集上的工尺譜以十三種樂器來展,因主要樂器為笛、絃,並未使用到大鑼、大鼓,所以不會有高亢喧鬧的氣氛,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曲調悠揚、極其古風幽雅的樂音,給人清爽的感覺。
當民間十三音都已沒落的今天,以成書院還一直在默默傳承這種雅樂,只不過因它在清朝時只由院生擔任,到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才准品行端正各界人士參加,門檻較高,較易式微,以成書院也恐後繼無人而雅樂失傳,已於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開始對外招生,吸收了許多對國樂有興趣學子,跨過了傳統門檻,邁出了對外薪傳的第一步,且於民國八十三年喜獲第十屆禮樂薪傳獎,這真是我們台南人的一大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