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有「全臺首學」之稱的臺南孔廟,不僅「文武百官」,連車水馬龍的喧囂似乎也都收斂下馬了。一跨進大成坊,蔘天的蓊鬱古木和莊嚴的殿宇廊廡,為府城闢建了一方幽靜的天地。仔細聽,後側方的「以成書院」內,傳送出陣陣悠揚的禮樂習練聲。原來,負責聖廟春秋二祭時演奏的雅樂,純正的雅音在「以成書院」已經有一百六十年的歷史,如今臺灣許多寺廟祭典所使用的雅樂,都源自於「以成書院」。
當時祭孔所使用的禮樂器,全是臺籍人士赴大陸參加科考順便買回的,祭孔聖樂也由八音轉變成十三音,俗稱「十三腔」音樂,包括︰鑼、鱷鐸、餅鼓、檀板、三音、雙音等打擊樂器,及笛、簫、笙、管、琵琶、三絃、胡琵等。但是因為時勢演變,年代湮遠,很難將這十三種樂器蒐羅齊全,如今「以成書院」祭孔樂器已非當年樂器,實屬遺憾!到了光緒十七年(西元一八九一年),工部郎中陳鳴鏘,有感於聖禮雅樂若再不提倡,恐怕會遭致亡佚的命運,於是邀集有心人士,重整禮樂局,並推舉進士許南英為社長,「以成書院」乃正式成立;禮樂生仍舊以秀才或童生擔任。日據時代,前清秀才大半都已凋零,日本人雖實行皇民政策,但在莊燦琳、莊燦鈴兄弟等人有心奔走下,利用日人對孔子儒家思想的崇拜,要求在孔廟立碑紀念,照舊於每年按例祭典,莊氏兄弟並出資添購不足的樂器,定期演練,使雅樂金聲玉振,流傳至今。
從「秀才」到「大眾」 早期禮樂生只有秀士才可擔任,到現在,只要是品行端正,對祭聖禮樂有興趣的社會人士都可加入。在這裡,大學教授、音樂系學生、商人,甚至泥水匠和街頭小販,都同樣可以沐浴在雅樂的馨香中。因為肩負著承傳孔廟祭典的歷史香火,所以「以成書院」不同於一般的職業樂團,樂生都是義務職。這些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樂生受限於個人工作關係,平日練習很難到齊,大多是誰有時間就自行前往,若遇到春秋祭聖(春祭在春分時舉行,秋祭在孔子誕辰日),再湊齊演奏人數。演出時,樂生們都身著長袍馬褂,表示典禮的莊嚴與對祭聖雅樂的虔敬慎重。 「以成書院」除了年年擔任祭聖外,舉凡極具全臺代表性的典禮,諸如十萬人全國祭祖大典、鄭成功復臺三百二十年紀念祭典,和以古禮方式協辦保生大帝千年誕辰祭典、澎湖設治七百年暨祭祖大典、全世界蘇姓祭祖大典、鹿耳門天上聖母安座大典暨安座週年紀念祭典等,均博得各界讚賞,譽滿全臺。同時,書院編整的曲譜「同聲集」已是各地寺廟祭典音樂取材的寶典。 黃昏時走進僻靜的「以成書院」,高懸的「辟宮雅樂」橫匾,隱隱生輝,總幹事方省曾老先生指著院生照片,一一唱名︰「這個走了!這個走了!這個也不在了!」「老幹」凋零矣!為了吸引更多的「新枝」,所以書院慢慢融入宮廷與民俗音樂,多了室內樂的型態,期望能做到雅俗共賞,而不只是束諸聖殿的「陽春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