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樂是專屬祭孔用的音樂,每當孔廟春秋二季典時必可聆聽到,其樂音是清乾隆九年飭禮部頒行遵用的。昔日,全台首學的孔廟為了祭孔,特設禮樂局(今文廟以成書院),禮樂局的禮樂生都是從書院中選拔音感較佳秀才加以訓練的,這種樂團有了規模和成就後,才逐漸傳到嘉義、彰化、台北…..等地。

在祭孔儀式中,聖樂加添了肅穆的氣氛,它具備詩歌、音樂、舞蹈樂器方面都與普通音樂完全不同。

一.音調:有詩歌、有鼓樂,頓挫分明。

二.樂譜:包括昭平、宣平、秩平、敘平、懿平、德平等樂章。

三.樂器:都是一些仿古制樂器,其中有二種較特殊且為其他樂團少見,一是表示音樂(或樂舞)開始的 「柷(ㄓㄨ、)」,一是表示樂曲(或樂舞)終結的「敔(ㄩˇ)」,其他還有特磬、編鐘、編磬、笙、熏、箎、鏞鐘、鎛鐘、鼓、琴、瑟...等多種。(孔廟樂器庫已開放展示這些 樂器)。 祭孔時,依樂章先後,以歌詩鼓樂齊奏方式誦揚孔子,同時以右手拿翟(ㄉ一ˊ)(有羽毛的木棒),左手拿籥(ㄩㄝˋ)生以「六佾」形式舞,舞時應著歌詩,一字一舞,俯仰頓挫的姿態,大抵配合詩章字眼的含意,所以變化無窮,樂章完畢,望燎時,則奏以「十三音」,直到典禮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