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海門天險回首頁細說海門天險工作週記

 

目錄:

東砲台區    彈藥庫    古墓    古井    北砲台區    機槍陣地     大階梯    營盤區    雉堞與馬道    城門    砲台古道

東砲台區﹕ 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包括兩砲座及一個彈藥庫,砲座包含子牆與砲基兩個部分,砲座約成方形、子牆約成ㄇ字型,主要功能在於掩護砲座內之兵員與裝備,使用鐵水泥建造而成。

砲基大致呈半圓形,為砲架置放處,由於本處土質鬆軟,故以鐵水泥攙小石頭「逐層封築」而成,以承載砲架的重量及發砲的後座力。面積較大的砲基上置有一仿製之美式阿姆斯壯12吋前膛砲。根據日據時期台灣北部施政紀實所記載, 海門天險配備火砲有八吋徑英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一尊、六吋徑英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二尊,所以現置於梅園的8英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很可能就是原來放置於此的火砲。

↑ 回目錄

彈藥庫﹕ 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東、北兩砲台區各有一座彈藥庫,用來存放彈藥。為了躲避敵砲轟擊並兼顧戰場作業需要,故採半地下室的建築形式,由石條所砌成,圍牆採雙重防護的「回」字型設計,正對砲位的牆邊開一小拱窗做為遞彈孔,整體而言彈藥庫位置低下,上方有平頂並覆土以防被砲彈擊中(現已不存)。外牆牆頂斜披出來的「石雨庇」,讓雨水從屋簷直接滴下,不會流到牆面,以保持乾燥。

 ↑ 回目錄

古墓﹕ 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靠近東砲台區,有三座光緒年間的古墓,埋葬的是劉銘傳的部屬,墓碑上刻有「河南銘字中軍」字樣。是劉銘傳部隊駐紮於此的證明。立碑於光緒十六年,距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 回目錄

古井﹕ 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位於北砲台區附近,先挖掘水源,洞口面再以人字砌法由石頭砌成,以方便取水並維護水源。因其位於高處,似乎不是飲用水井,有可能是砲台的消防用水,而其用水情況則待進一步考證。是基隆各砲台區唯一存留的古井(其他都是蓄水池),它的內徑120公分,外徑180公分

  ↑ 回目錄

北砲台區﹕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亦有二個砲盤,原本應是六吋砲,目前則放置了一門克魯伯小砲(也是仿古砲,屬於前膛砲,內徑12公分,外徑20公分,有中央鑄接痕,有門眼、砲耳與砲架,砲尾為圓形,似砲閂狀,應屬於山砲類型。然非原本就置放於二砂灣砲台之北砲台區,也是後人誤放的結果);另一邊則空著,兩砲位中央也設置有半地下式彈藥庫

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本區置有仿砲一尊,形狀看來似乎是要模仿與原來放置的6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但是只仿製砲管與轅板,磨心也已用仿者自製之砲架取代,體積縮小許多,甚至砲管邊有一圓洞,像是德製克魯伯鋼砲的側栓結構,很難判斷是仿製哪一種砲,可以確定的是億載金城有一支一樣的仿砲。

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砲盤前方設置有機槍陣地,現在則放了一門前膛式小型仿古鑄鐵山砲,正好面對基隆內港砲身有陽鑄銘文,說明鑄造年代、奉命鑄造與營隊、大砲重量(觔)或匠首、副匠首名字等資料。(該山砲內徑10公分,砲身有3層套箍,有砲耳、門眼、門眼台、砲鈕、砲鈕繫環,砲尾為尖錐形,放置在二輪木製砲車上,陽鑄銘文寫著:「光緒二年  奉憲鑄造協二營  大砲重貳千觔  匠首林茂昇  副匠首林國琉」。

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位於前方及西北角的圓形陣地,可能是後人增建的機槍陣地,目前各放置一尊仿製的前膛鑄鐵砲。其中一支砲身銘文「光緒二年奉憲鑄造」乃仿製目前放置於和平島海濱公園之古砲。

 ↑ 回目錄

機槍陣地: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二砂灣砲台另一仿古移動式前膛鑄鐵山砲是仿嘉慶年間的贗品,位置在由北砲台區經山路通城門邊的路上,該砲內徑12公分,砲身亦有3層套箍,有砲耳、門眼、砲鈕,砲尾為尖錐形,也放置在二輪木製砲車上,陽鑄銘文則寫著:「嘉慶十九年仲冬    憲鑄造台灣水師協標右營  大砲一位  重壹千五佰觔 」。但該砲等亦非原來就放在此機槍陣地上,同樣是後人所錯放。不知當年擺在這裡的「機槍」到底是長什麼樣?實在可惜。

 ↑ 回目錄

大階梯﹕ 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營舍有小山丘的屏障,安全性大為提高,但是到砲區的距離也相對的提高,為了使士兵們能快速且幾乎同一時間到達戰鬥定位,所以階梯做得相當寬闊。寬大的階梯可使兵士在行進間不會過度擁擠而影響速度。但由於斜度大,階面小,所以上階容易,下階難,大家下階時要特別小心。

 ↑ 回目錄

營盤區: 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大階梯前的營盤區,目前只存壁體的殘蹟,但仍可看到其規模,營舍牆壁採用砂岩人字砌而成,營舍開口均朝向中央,以便迅速地到達砲位。 原營舍牆壁以石材砌成,屋頂為瓦造。因其位於背敵面的山坡下,故具有較佳的掩蔽效果。

 

從目前的研究資料來看,應可斷定位於大階梯下方兩側之遺跡為士兵與軍官的居住空間,而營門與營舍中間之空地為練兵場,右方的營盤區,可能為廚房、茅廁、馬房等附屬空間所在。

遇有緊急情況時,兵士們從營盤區快速地由大階梯到達砲位,待命發射砲彈;平時則於營盤區練兵,或在砲座練習。

 ↑ 回目錄

雉堞與馬道﹕ 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城牆上用石塊疊砌而成的突出物稱為「堞」。為使兵員易於隱蔽並可改變射角,將「堞」設計為外寬內窄,俯瞰猶如雉尾,故稱為雉堞。雉堞的作用在於掩護人員免於受到彈藥的襲擊,並利用中間的射口居高臨下先發制人,因為雉堞為防禦工事之一,故後方需有一平台供人員進出與站立,這道平台就是馬道。故城牆內雉堞前的走道稱為「馬道」,是古時將領騎馬巡視戰況的通道,不過因為二沙灣砲台的城牆較短,毋須騎馬巡視,馬道用於堅固城牆,或可供射手蹲射之用。 由此可知馬道僅供人員站立,無通行功能,故寬度並不大。

 ↑ 回目錄

城門: 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營門是砲台的主要入口,通常門前會有哨兵站崗,以管制人員進出。由於營門具有標示與象徵的作用,因此在門洞上方崁入一塊石匾,並題『海門天險』,以強調其地位之險要並壯大聲勢。

二沙灣砲台營門由石條砌成,門洞採卷拱的方式築砌,但中央一段並不用卷拱,使其成為透空的方形空間,以方便營門扇的安置與關閉。營門上方建有雉堞,以供火槍手隱避之用。在營門內側左右牆面上各留有一個小洞,是用來安插關城門的方木。

↑ 回目錄

砲台古道: 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觀看影片觀賞影片

參考資料﹕

下載學習單下載學習單

↑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