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時間:每年國曆九月二十八日 活動地點:台南孔廟 |
|
源起:
|
|
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典禮,稱為釋奠禮。釋、奠都有陳設、呈獻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並且呈獻牲、酒等祭品,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根據《禮記》〈文王世子〉的記載,早在周朝的時候,學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釋奠於先師,來表示尊師重道之意。不過當時所謂的先師,並不是指特定的某一個人或某些人;凡是過去對教育有貢獻,目前已經過世的教師,都是師生祭祀的對象。 | |
後來由於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在教育事業上的成就很高,影響極為深遠,所以釋奠的對象逐漸以孔子為主。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稱為「先師」以後,釋奠便成為祭孔典禮的專屬名稱了。 | |
相關民俗活動:
|
|
明鄭時期(西元1666年)由鄭經(鄭成功之子)率文武百 官舉行台灣本島第一次的釋奠大典,觀禮者達數千人,一直至日治時期都是依古制舉行春秋祭聖(春祭在春分時舉行,秋祭在秋天);光復後,政府定訂國曆九月二十八日為孔子誕辰紀念日,才改為此日舉行。 | |
八佾舞或六佾舞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釋奠典禮中,向至聖先師孔子行獻禮(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時,舞樂並起,獻上最崇高之敬意。 以前祭孔時,有二派主張。一派主張孔子死後,因被封為文宣王(諸侯),且孔子謙虛有禮,若用八佾舞祭之,孔子會擔當不起,因此採用六佾舞。另一派主張孔子道德學問淵博,影響甚鉅,比皇帝還偉大,故用八佾舞。 一直到了民國57年,先總統 蔣公指示教育部及內政部進行研究改進,民國59年才依『禮樂之改進』,以明朝為主,不過佾舞還是沒結論,但原則上是以視丹墀大小來決定,而台南孔廟則是採用六佾舞。 | |
相關文物簡介:
|
|
(一)丹墀 又稱露台。是指佾生跳舞用的舞台。丹是紅色,墀是舞台。 現在丹墀大都由石頭砌成的,因此祭孔時,丹墀上面就鋪上紅色地毯。 | |
(二)翟、籥 翟、籥為兩種舞器。 翟,柄長3尺,龍首髹金彩,龍口上面原有一隻雉尾毛,且自古以來中國雉雞的毛最漂亮,所以拿來祭拜孔子是最尊敬不過了。 籥,長2尺,是笛子(竹管樂器),現在也是舞器。佾生左手持籥,右手秉翟;合翟籥時,籥在內而翟在外,籥橫而翟縱。 | |
|
活動時間:每年農曆七月初七 活動地點:台南市開隆宮前廣場 |
|
源起:
|
|
做十六歲的習俗,源自於古時府城大西門外水仙宮前有五條港,商行雲集,商業頗盛,來往船隻進出貨物皆由當地五姓家族分據碼頭,其中不乏有不滿十六歲的童工幫忙搬運,但規定不到成人只能領半薪,所以當地工人家的小孩一到十六歲,即為小孩做十六歲。 外婆家必須準備衣服、鞋帽、手錶、項鍊、腳踏車或是裁衣車、紅龜糕、香蕉、雞、麵、鴨等物,分別為男女外孫做十六歲。並請來工頭及親朋好友歡宴慶祝、同時證明小孩已經長大且從今以後可以領取大人全額的工資。 | |
相關民俗活動:
|
|
七娘媽是兒童保護神的說法在閩南的傳說中是︰織女的姐姐們由於同情牛郎、織女兩人被王母娘娘拆散,便暗中保佑他們的兩個孩子,使他們平安健康的長大。 由於台灣地處海隅,早年繼中原文化,亦有乞巧會、拜魁星等習俗。 後期則漸漸脫離牛郎、織女神話的傳統,而發展出自己的地方特色,以「兒童」為節日活動 主題。在開隆宮,供奉有七娘媽,每年在七夕時,即舉辦成年禮也就是「做十六歲」的習俗,這是只在台南才有的傳統習俗。 | |
在小孩十六歲的那一年的農曆七夕,需準備鳥母衣、四果、七星亭、五牲、七碗甜芋(取其「吃甜芋才有好頭路」的好口彩)、紅龜糕、粽類、麵線,配上數朵雞冠花和千日紅(即圓仔花),附上兩根帶尾葉的甘蔗才算禮數周全,有的人家也供祭香煙及檳榔,這是為七月份自鬼門關出來的「好兄弟」準備 的。連同牲禮祭祀完後,由父母或長輩高舉起七星亭背對廟門,讓孩子自後往前由七星亭下鑽過,然後再自七娘媽的供下匐匍鑽行三圈,男生繞左邊、女生繞右邊,表示出了七娘媽亭已成年,少男謂「出鳥母宮」,少女謂「出婆媽」,從此要 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在祭拜過七娘媽之後,燒紙錢、經衣(印有衣裳之紙),同時將七星亭焚燒貢獻,無法焚盡的竹骨架丟至屋頂,此稱「出婆姐間」( 婆姐,傳即臨水宮夫人女婢),並將掛在脖子上的項鍊拿掉(稱為「脫絭」)成為成人。 | |
|
活動時間: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 | |
源起:
|
|
有關元宵節的起源,認為是漢代宮廷 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另一種是源自民間的「三元節」,舊俗以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而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而農曆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而這三元中又以「上元」最熱鬧也最受重視。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 |
相關民俗活動:
|
|
(一)上元祈福 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並予人格化。因此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信徒中以漳籍移民最為虔誠。 | |
二)元宵祭祖 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徵家福。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然後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 |
(三)迎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為「鼓子燈」,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綵燈、店舖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是活動 燈,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現在多為電動花燈,如狀元遊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道統。 此外,臺南鹽水的蜂炮、鹿耳門聖母廟的國際煙火節、臺北平溪的放天燈等,地方特殊風俗活動 ,亦為元宵節熱鬧的夜空添增燦爛色彩。 | |
(四)猜燈謎 以往燈謎都在寺廟裡舉行,因為寺廟乃民眾閒暇時聚集的場所,而且有花燈競賽與展示,所以從前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到元宵夜由廟裡相關人員主持猜燈謎,場面熱鬧而溫馨,因為可以得個獎品回家,算是小過年的吉祥兆頭。 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章、雜誌上的,有電視轉播某個寺廟的燈謎大會,也有在某些節目中穿插的燈謎,型態多樣化,可滿足民眾不同的需要。這也反應現代社會中過傳統節慶的多元型態。 | |
(五)舞龍舞獅 全國各地在元宵節都有龍燈,龍是一種吉祥的神話動 物,也是民族的圖騰。臺灣早期的龍燈,長約七、八丈,在竹鼓上貼紗,作為龍形的燈龍,在龍頭和龍身裡,點上十幾枝蠟燭,然後綁在木棒上,由十幾個人抬著走,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優美,稱為「弄龍」。十五夜各地的獅陣也一起出動 ,稱為「弄獅」,並表現功夫,其目的在驅邪祈安,並有賀年賀節的喜慶意義。 | |
|
活動時間:農曆三月間 活動地點:台南市大天后宮 |
|
源起:
|
|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誕辰,在誕辰前每三年(即逢鼠、兔、馬、雞年)大天后宮媽祖出巡 一次,附近寺廟必派出陣頭、神轎壯聲勢。 | |
相關民俗活動:
|
|
府城「迓媽祖」由來已久,它是台灣最早的媽祖進香以及繞境活動 ,從清朝咸豐年間就已經有這項文獻記錄,咸豐初年,道台徐宗幹【壬癸後記】有載:「咸豐壬子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神誕,台人循舊俗,迎嘉邑北港廟中神像至郡城廟(即台南大天后宮)供奉,並巡歷城廂 內外而回,焚香迎送者,日千萬計……,神之靈也,民之福也,官之幸也。」其中尤以南北路媽府城會香規模最大,繞境的香路來回超過三百 公里,範圍涵蓋現在的雲嘉南高地區,其中發展出的人文歷史、經濟活動以台南府成為中心,是台灣媽祖信仰推動 本土社會文化發展的代表性活動。 | |
昔日迎媽祖的民俗科儀與台南市的街廟及郊商的經濟活動 有密切的關係,台南市大天后宮是台灣清代最早官封的媽祖廟,也是媽祖信仰本土化的重鎮。 但隨著時代變遷,這項歷史性的活動因應社會轉型有所調適逐漸式微,更因近年來適逢大天后宮整修內部乃停辦七年,這項活動 幾乎被淡忘。 | |
今年適逢庚辰年,大天后宮依照往例舉辦迓媽祖,於農曆三月初三(國曆四月七日)舉行南北路媽祖大會香,特邀請鳳山雙慈亭南路媽與北港朝天宮北路媽、善化慶安宮,會香遶境,共襄盛舉,祈求閤台平安。 | |
|
活動時間:每年農曆五月五日 活動地點:台南市安平運河 |
|
源起:
|
|
農曆五月五日的端午節,和春節、中秋並列為最重要的三個節慶。 端午節時值夏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端午節的由來,可追溯為驅邪避惡,以求身心的平安。 後來加入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的傳說:因為剛好是農曆5月初5,屈原投江後,大家划船忙著打撈他的屍體,慢慢演變成「扒龍船」的民俗活動 ,更增添了端午節的重要性。 | |
相關民俗活動:
|
|
(一)扒龍舟 台南市為台灣龍舟競渡的發源地。根據連橫著作【台南古蹟志】記載,台灣的龍舟競渡始於西元1764年(清朝乾隆29年),距今已有236年歷史。 當時比賽地點為法華寺前南湖,光緒年間移至五條港舉行,直到民國15年後改在昔日列為台灣八景之一的台南安平運河舉行。 府城端午節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在競渡前必須進行「請水神」、「接龍船」、「祭江」等儀式,比賽結束後還有「送水神」、「收龍船」、「謝江」等祭典,十分隆重。上述儀式從清朝沿用至今,又增添賽前龍舟「開光點睛」儀式,並有傳統民俗藝術活動 及歌舞表演,在台南安平運河河畔盛大舉行,每年吸引民眾及中外觀光客前往參觀,並與花蓮阿美族豐年祭、北港媽祖繞境遊行並列為台灣三大民俗活動 。 | |
(二)掛菖蒲和艾草 為了驅除疾厄,端午節時可見住家門口都掛菖蒲和艾草,以及「鍾馗」的畫像,成人飲雄黃酒,並讓小孩身配香包,這些物品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 而台灣的「打午時水」的風俗,亦即汲取端午節中午的井水,據說 有治病的療效,此外,若能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 |
(三)包粽子 端午節最為人熟知的食品便是粽子,這個原本富有紀念意義的食品,在中國人的巧手製作下,已成為具各種變化 ,且隨時都能嚐到的美食了。 | |
端午節可說是現存的重要節慶中,歷史最悠久的。由現代的眼光看來,祖先對端午節的看法確有其獨到之處:在這初夏蟲疫滋生之際,以端午節提醒大家做好保健的工作。菖蒲、艾草及雄黃酒固然是傳統避疫保健的方式,現代人應尋求更進步的方式進行保健活動 ,延續先人的智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