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骨科

[石葦]  [槭葉石葦]  [絨毛石葦]  [伏石蕨] [瓦葦]

[台灣水龍骨]   [ 星蕨]  [橢圓線蕨] [崖薑蕨] [三葉茀蕨]

[大星蕨]  [鹿角蕨] [萊氏線蕨] [槲蕨]  [台灣劍蕨]

 大星蕨  

學名:Microsorium fortunei (moore) ching
型態特徵 :根莖木質狀,質脆,蔓延生長,被有圓形至橢圓形不等的褐色鱗片。葉疏生,葉柄長約10-25公分,上段有葉片的下延狹翼。葉片長約60公分,寬約3-5公分,向兩端逐漸縮小。單葉,全緣,葉軸突起,但葉脈不太明顯。孢子囊群圓形,大型,在葉軸兩側各排成一行,無囊群蓋。生長於一千公尺以下,濕度高,腐植質多的林下,常成群生長。

孢子囊群圓形,大型,在葉軸兩側各排成一行
,無囊群蓋

單葉,全緣,葉軸突起
 iceli攝於宜蘭武荖坑2004.04

鹿角蕨

  學名:Platycerium bifurcatum cv. 'netherlands'
 型態:根莖橫走,鱗片的形態變化多,具鋸齒緣。葉片二形,基部的葉片圓腎形,緊貼附著物,徑約30公分,初為綠色,而後轉為褐色,全緣或波浪緣。正常葉初長時直立狀,稍長後則下垂,長可達 100 公分,葉片呈數回的二分叉,葉背多毛茸。孢子囊群長於葉片先端背面,成墊狀,無孢膜。
本種為常見的栽培蕨類,常附貼於蛇木板上,栽培變種多。

萊氏線蕨

學名:Colysis wrightii (hook.) ching
型態:根莖長匍匐狀,被有卵狀披針形,邊緣有淺鋸齒的褐色鱗片。葉遠生,葉片倒披針形,寬約 2-4 公分,長約 20-45 公分,有向下的下延翼,邊緣略呈波浪狀,具短柄或無柄。側脈顯著,每對側脈間有   2-3  行網眼。孢子囊群長線形,長在二側脈間,無孢膜。
生長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溪澗邊及潮濕處,根莖匍匐於地表或岩石上,通常不伸入地下。

 

iceli 攝於2004.05.09 烏來內洞

槲蕨

學名:Drynaria fortunei (kunze)j.sm.
型態:
根莖粗大,肉質,匍匐狀著生於樹幹,岩石或磚牆上,常向上及兩側蔓延生長。根莖被有邊緣成撕裂狀的鱗片。葉片二形,一形較小,呈手掌狀,寬約 3-5 公分,長約 5-8 公分,緊貼著根莖生長,初為淺綠色,稍後轉為枯褐色,具蒐集飄落的水分及腐植質的功效。另一形較大,常綠,一回羽狀深裂,長約25-40公分,厚質,網狀脈顯明突起。孢子囊群圓形,無囊群群蓋,生於主脈兩側,排成 2-3 行。常見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山區的樹幹或岩石上。

葉片二形

孢子囊群圓形,無囊群群蓋,生於主脈兩側。

台灣劍蕨

學名:Loxogramme formosana Nakai

型態特徵 :根莖匍匐狀,具卵圓形褐色鱗片,葉近生;葉秉長1-3cm,背面紫褐色;葉片倒披針形,單葉全緣肉質,長20-40cm,寬3-5.5cm,最寬處在上半段,先端突尖,基部漸挾長,表面光滑無毛,背面被細毛;葉軸在表面隆起,葉脈網狀,網眼中不一定有游離小脈;孢子囊群長線形,長約2-4cm,在葉片中上段兩側各一排,斜生。生長在林下遮蔭環境,尤其是潮濕、多腐植質及蘚苔類植物的岩石上或樹幹上。

葉片倒披針形,單葉全緣肉質

孢子囊群長線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