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魯國昌平鄉陬邑,時魯襄公二十二年,即民前二千四百六十三年,西元前五一一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陽曆九月二十八日。兒時喜歡戲演禘祭,聰明非凡,有超人的記憶力,博學不恥下問。孔子首先出任孟懿子的委吏,專為整頓賦稅;嗣為司職吏,專滋蕃息;屢顯聲名,旋遊周京,問禮於老子,回國後,國人慕其名,向他求學者日增。孔子三十五歲。昭公因季氏專政而奔齊國。魯國大亂,孔子亦投往齊國,四十三歲返魯。因季氏強僭擅權,有臣名叫陽虎,更是作亂專政,所以孔子無心仕途,而退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桃李滿門。

  魯定公九年,任孔子為中都宰,時孔子五十一歲,高才弟子有顏回、閔損、冉有、冉雍、曾點、曾參、顏由、宰予、冉求、秦商等數十人。任職一年,國內大治,晉封為司空,旋任大司寇。孔子六十八歲隱居行教,間敘尚書、傳禮記、作春秋、刪詩、正樂、序易作十翼,有前後執弟子禮者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魯哀公十四年,魯西狩獲麟,孔子罷筆春秋。同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享年七十三,葬在魯國城北泗水之上,入地不及泉,封為偃斧之形,高四尺,樹松柏為志。弟子都服心喪之禮三年而去,惟子貢設廬於家上,凡六年,纔他去。而後孔子的弟子及魯人移居在墓旁的,共有一百餘家,這個地方就改稱為孔里。

  唐朝開元二十七年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宋朝大中祥符元年加諡為至聖文宣王,元朝大德十年加大成至聖文宣王,明嘉靖九年改稱至聖先師,清朝順治二年定文廟諡號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到順治十年又改稱至聖先師孔子,至今仍延此稱謂,未再更改。孔子嫡裔歷朝均有封爵,前考試院院長孔德成,於民國二十四年延稱為衍聖公,而後改為奉祀官。其及門弟子,如曾子等七十二聖賢亦曾有封爵,今仍配祀於孔廟。

 

孔子思想

  學不厭、教不倦是孔子成為「至聖先師」的基本治學態度。他主張「有教無類」,弟子中不論年齡、籍貫、階級、人品等,祇要一心向學,皆是來者不拒。以詩、書、禮、樂、射、御、文、行、忠、信等教其弟子,實施文武合一,術德兼修的教育方針,其弟子多至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藝者即有七十二人。從《論語》書中可以看出他教導學生的祇是人生日常生活必經問題的解答,以及人與人相處所必備條件的闡明。其道理合理而平凡,易知亦易行,所以幾千年來孔子的思想,支配著整個中國社會,他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典型-萬世師表。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準繩,認為人要愛人,人人相愛。也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之道。而明道就是行仁,對父母為孝,對兄長為悌,對友人為信,對國家為忠,仁可說是「統攝諸德,完成人格」的總稱。孔子一生之唯一目的即在於「仁」之實踐與力行。

  孔子生於春秋時代的大變局中,王室衰微,禮樂壞崩,諸侯驕狂,霸局時興,綱常紊亂,天下擾攘,百姓困苦。他要復興商周的傳統文化,志切行道以救時弊,曾一度為魯國司寇,攝行相事,三月而魯國大治,惜未能久於其位。於是周遊列國,顛沛流離,希望時君能行其道,然終不得行其志。晚年回歸魯國,整理古代文獻;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其影響最大者,為作《春秋》,由於史筆嚴峻,正直無私,而為亂臣賊子所懼。生平學說,見於《論語》、《孝經》、《大學》和《中庸》諸書。

  孔子既歿,其弟子分散各國遊說諸侯,宣揚孔子學說,至戰國時代,孟子更加發揚光大,奠定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也樹立了中華王道文化萬世不易的堅實根基。自西漢武帝罷黷百家,尊孔重儒,以迄今日,二千餘年間,國家每次大亂之後,重建新秩序時,大都確信孔子之道實是撥亂反正,安邦治國的良策。所以歷朝均皆崇隆禮敬不廢。中華民國政府特規定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為全國教師節,以表示尊崇孔子之至意。

  孔子學說博大精深,不僅在中國成為二千五百年來中華文化的礎石,在國外亦發生深遠的影響,如鄰近中國的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均享有崇高的地位。在西方,對於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及近代民主亦有顯著的影響。而目前世局動亂,人慾橫流之際,孔子的王道文化、仁愛思想,實為救世的寶典。孔子不僅為中國人的「萬世師表」,亦終將成為世界人類的師表。

夫子紀事

 

孔廟的歷史沿革

 

建築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