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地理環境 | 王朝遞嬗 | 文化特色 | 印度風情畫 | 印度舞蹈 | 藏寶單 | 與我連絡 |
歡 迎 參 觀 ! 敬 請 批 評 指 導 !
七、探索感言: |
||
1.宗教問題: 現代印度採用政教分離主義,當西方文明社會將宗教丟進垃圾桶,從而獲得生活及科技上的成就之際,對於還無法享受現代化福祉的印度大眾而言,宗教即使不是生活上最重要的因素,依然是老百姓生活上的重心,因為宗教信仰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慰藉。值得憂慮的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爭端引信猶在,一不小心便有爆發的可能。
|
|
|
|
2.種姓制度: 由來已久的種姓制度,天生註定剝奪了種姓階層自由發展的機會,這是最受人詬病之處。不過它也提供現代印度人的安全感與社群聯繫,維持了貧苦大眾的自重與尊嚴,自然有其功能。 |
|
3.語言政策: 英國在殖民時期為加強印度人對英語文學與科學的認識,因而努力推行英語教學,的確這個政策阻礙了印度本土語言推行到全國的發展機會,但英語是當今最強勢的國際語言,印度也從中加強了與國際接軌,與世界交流的機會。
|
|
|
|
4.文明貢獻: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佛教「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觀念,深深影響中國社會「好心才有好報」的價值觀。在數學上,印度人首先發明了「0」的概念,影響了全人類的思維;在器物上,印度僧院使用椅子的習俗在唐朝時開始流傳中國;而佛教徒提倡不殺生的素食觀,也對人類社會的飲食文化有重大的導引作用。其實印度各方面的藝術,不論是音樂、戲劇、舞蹈、雕塑、建築,以及文學等,均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
|
5.社會服務: 印度和中國是都是人口大國,印度是民主國家,中共是共產國家,但是印度的窮人為何遠比中共還多,探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是:印度政府未能落實執行最基本的社會服務工作,行政機關的菁英分子不願深入民間,融入村民的生活,沒有確實提供比較好的教育、保健服務與競爭機會。社會菁英寧可在首府享受現代化的便利,因而城鄉落差始終無法平衡。
|
|
|
|
6.經濟發展: 印度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經濟發展則以社會主義來控制和保護本土工商業,但是過度的保護,使得如交通工具的發展 難以提升,比起工業國家一直瞠乎其後。但就整個地球的能源耗損量而言,1個印度人每年的能源消耗量不及300 公升石油,但是1個英國人每年的石油消耗量則接近4,000 公升,若以印度1,0億多人口計算,印度百姓 倘若均如英國人一樣提升能源消耗量,那麼對全球能源的耗損速度以及溫室效應所產生的後果將難以估計。
|
|
7.開發潛力: 印度自古以來在精神領域上是極其豐富的,現代政府如何能夠在不動搖尋常百姓的信仰下求進步,引導他們了解信仰中包含的哲理,然後結合現代知識而應用在實際生活中,那麼印度文明的發揚將沒有句點。 如今較高階的科技人才,像電腦軟體設計則已經在世界上嶄露頭角。
|
|
|
|
8.旅遊條件: 文化要親身參與才會真實,文明要實際見識才會深刻,名列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印度,擁有許多歷史古蹟,而這些歷史遺跡往往更加強了旅遊地點的神祕和魅力,從而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人潮。此外,印度還擁有許多吸引旅客的條件,像飯店和購物商場,服務均甚為周到;而且當地人民也親切熱忱,大方活潑;尤其不少特產精美又便宜,像印度特有的香料,精緻的木工雕刻,鑲嵌繁複的大理石,做工精緻的細密畫,甚至是色彩鮮艷的絲織品,均可列為考慮採購的項目。只是 衛生和飲水仍應特別留意。大抵說來,北印大陸的觀光活動推展較早,遊客也多,商業氣氛濃厚;而南印半島觀光發展較遲,外國遊客比較稀疏,反倒能夠享受到更細緻的旅遊活動,不妨作為下次旅行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