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使用IE5.0以上版本,並將解析度調成800X600全彩模式。
民間傳統畫師
府城擁有多位技藝精湛的彩繪名師,因此保存數量豐碩,類型整齊而且畫工精美的作品。 重要的畫師如下:
人名
事蹟
(一)潘春源:(一八九一∼一九七二)

原名聯科,人稱「科司」,字進盈,早年字鄒原,春源為號,後以號行,並為畫室之名。   一九0九年,年僅十八歲的潘春源,以自修有成,在府城三官廟旁,開設「春源畫室」,以自我的興趣營生,並服務鄉人。二十二歲時,長子麗水出世,後來成為承續春源藝事最主要的傳人。

一九二0年,大陸畫人呂璧松來台,潘春源與之交往,關係當亦師亦友間。另璧松擅長水墨山水,構圖奇雋,用筆節制,講究墨色烘染,屬南宗畫法。

一九二四年以後,二度前往大陸習藝,並引介剪黏名師何金龍來台。一九二八年的第二屆「台展」中,潘春源改以膠彩為媒材,取「寫生」為手法,創作了一件「牧場所見」,並獲得入選。此後潘春源以此風格,持續入選,直到一九三二年的第六屆「台展」。其間在一九三一年第五屆「台展」時,長子潘麗水以膠彩畫「畫具」一件,同時入選,傳為美談。

一九三四年起,已經廿歲的長子麗水正式出師,並接替春源司的工作。其實,潘春源以自己從事廟畫工作之苦,並不贊成自己的下一代繼續畫師的工作,但後來拗不過長子、次子的興趣堅持,乃傾囊教授。就在麗水出師未久,日本已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之後又捲入太平洋戰爭。戰爭的混亂,加上殖民政府推展一系列寺廟整理運動,鋤佛運動等對傳統漢人佛道信仰大力壓抑的措施,也間接影響畫師的工作機會。麗水、瀛洲二人,乃被迫轉入戲院工作,為人繪製廣告。

家計工作交給長子後,潘春源退處於輔助、指導的角色,一九四七年為台南市三官堂完成壁畫數幅,是目前得見之少數廟畫作品。

一九六四年府城研習水墨人士,以蔡草如為理事長,成立「台南市國畫研究會」,後稱「國風畫會」,潘氏受聘為顧問。該會首展,潘氏也出品「八仙圖」一作,此後年年參展,一九六六年,第三屆「國風畫展」,出品「舉杯邀明月」,為最後大作。一九七一年年底因膀胱出逝世,享年八十有二。潘春源畫作中人像具有飽滿圓渾的臉龐,顯現祥和沈靜的氣度。

(二)潘麗水:(一九一四∼一九九五)

潘麗水出生於民國3年,台南市人。其父潘春源為當時知名的民俗畫師,師承粵系水墨畫師呂璧松,與陳玉峰有同門師兄弟之關係。潘麗水從小隨父習畫,以水墨為主,尤其是人物畫更是得其真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日本總督實施皇民化政策,間接影響宗教活動,寺廟彩繪需求相對減少,曾使潘麗水不得不暫行封筆,轉兼新興的廣告看板繪製工作。

台灣光復後,中央政府播遷來台(民國38年),代表中原文化的北派建築彩繪類型,深深衝擊台灣傳統建築彩繪風格。潘麗水此時以兼融南北畫風,在木造構彩繪運用北式圖案簡約造形,而門神改轉漢朝衣冠人物,神韻生動,眼神靈活,鬚髮飄逸,並在壁堵上細描精繪故事人物,無論筆觸,線條或用色都有獨到之處,於是廣受各地槷廟的重視,不但開始南北奔波作畫,亦為自己奠下傳統彩繪師皂不朽地位。

綜觀潘麗水青壯年以後的作品,不難發現台南市府城隍廟、北極殿、法華寺、南鯤鯓代天府、學甲慈濟宮、高雄三鳳宮和台北大龍峒保安宮,都是。一生絕藝的典型,也可說是個人一生成就的結晶。尤其是台北大龍峒保安宮正殿的牆堵大面壁畫,更可視為麗水師眾多作品中的經典之作。

潘麗水於民國82年榮獲教育部民族藝師薪傳獎,成為台灣傳統彩繪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彩繪藝師。府城三分之二以上的廟畫均是出看其手。潘氏畫作中最出色的部分是門神,特別講究門神的眼神,觀者無論站什麼位置,都能和門神威嚴的目光交會。

(三)潘岳雄:(一九四三∼)

大約從一九六六至一九七七年間,協助父親麗水司前往各地繪製廟畫、門神、其中高雄三鳳宮門神,畫工精緻、用色講究、引為佳構。一九七六年,潘岳雄已能獨立作業,法華寺門神基本上就是潘岳雄在父親指導下,獨立完成的處女作。

目前,潘岳雄可謂府城中青代畫師中,最具專業素養的一位。其工程的忙碌,從壁畫、門神,乃至王船彩繪,幾乎樣樣觸及;在這種忙碌的工作至力下,倒是減少了佛道神像及民俗畫的繪作。

潘岳雄的作品,主要分佈在南部,其中較具規模者,如府城的風神廟、三官廟、五帝廟、玉皇宮(成功路)、天壇、上土地公廟、下土地公廟、開隆宮、三山國王廟、神興宮(民生路)、金龍宮(五期重劃區)、鹿耳門天后宮、鹽埕鎮安宮、天后宮、以及台南縣將軍鄉北埔廟、西港廟、下營上帝廟、後壁三塊厝、保安宮、屏東媽祖廟等。

(四)陳玉峰:(一九○○∼一九六四)

本名陳延祿,人稱「祿仔師」、「祿仔仙」或「陳畫師」。陳玉峰從小就對繪畫有濃厚的興趣。十餘歲時,正式拜來自汕頭的民俗畫師呂璧松為師,打下民俗畫深厚的基礎,尤其盡得呂氏人物真傳。後來,又赴大陸汕頭拜何金龍為師,研習國畫的傳統畫法,另一方面,也使他有機會與大陸彩繪匠師互相切磋,廣增見聞。

一九二五年,陳玉峰和潮汕籍的彩匠師攜手共繪澎湖天后宮,任主繪三川門的重任,對這一位年26方歲的年輕藝師來說,可謂難得的殊榮。隨後,他開始承接各地寺廟的彩繪工程。從民國14至53年這創作高峰期,他的作品遍及全省和外島,重要的代表作包括:嘉義城廟,台北艋舺清水祖師廟、高雄左營慈濟宮、及台南大天后宮、陳德聚堂等。

台灣氣候潮濕,廟宇也經常翻修比富,使得目前陳玉峰留存於傳統建築的彩繪作品並不多,台南、大天后宮和陳德聚堂是兩大欣賞重點。大天后宮共有16幅陳玉峰壁堵綵繪,包括三川門6幅、廡廊2幅、拜殿2幅、正殿5幅及後殿1幅、先後完成於民國32年和45年。

今日所見者,為民國65年及69年,分別由陳壽彝和丁清石依原圖重繪或仿繪。在府城的畫師界中,足以與潘家相提並論的,只有陳玉峰家族陳氏的人物畫,造型溫文儒雅、臉部飽滿豐潤。

陳德聚堂4幅壁堵彩繪是陳玉峰晚年的代表作,完成於民國50年,設色典雅,技法成熟精湛,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作品。從陳玉峰彩繪落款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書法有鄭板橋之風其筆法、筆意、筆勢有書家的水準。而他的彩繪用筆抑揚頓挫較明顯,筆觸轉折有致,可能也與他工書法有關。

陳玉峰生前授徒多人,其中包括其子陳壽彝和其甥蔡草如,皆得其繪事精髓,當陳氏民國53年因肝疾病逝,享年65歲,以後南台灣彩繪陳派衣缽就正式由陳壽彝、蔡草如繼承。

(五)陳壽彝:(一九三四∼迄今)

陳壽彝是台南彩繪大師陳玉峰的兒子,自幼耳濡目染,在父親嚴格的教導之下,奠定了紮實深厚的國畫根基,年長後又隨父親一同參與建築彩繪的工作,因此對寺廟彩繪技巧也非常嫻熟。

陳玉峰逝世之後 陳壽彝繼承父親的衣缽,留下不少精采的寺廟彩繪作品,如台北艋舺的龍山寺、清水祖師廟、台南的孔廟、興濟宮、大天后宮及雲林北港朝天宮等。

陳壽彝得其父親真傳,在人物畫的表現上特別突出,所繪的人物,比例適當,表現傳神,衣紋裝飾的描繪一絲不苟、線條之頓挫粗細有致,用色上則承襲了民俗畫的風格、以青綠、朱紅及描金為主,色彩雖較濃麗,卻不玫流於俗艷,整個畫面仍能維持典雅的氣氛。

他的門神畫作特創金邊勾勒手法,顯得光彩奪目,再為府城爭光,獲頒教育部的「民間彩繪」薪傳獎。

(六)蔡草如:(一九一九 ∼迄今)

由於父母極愛好美術,加上舅舅是頗負盛名的民俗畫家陳玉峰。自小生長在藝術環境裡,培養日後對繪畫的傳注和狂熱。小時,先隨舅舅學得一手傳統國畫,一九四三年,遠赴日本東京川端畫學校研習西畫。民國35年,返國後,即以「伯樂相馬」一作,入選首屆全省美展。此後,屢次獲全省美展首獎,並且先後籌創或參與許多繪畫組織。

例如「台南市國畫研究會」、「長 流畫會」、「台灣省膠彩畫協會」等,在推動台灣繪畫運動上,可謂不遺餘力,目前並受聘為「台南市文委員會」委員。

他的畫路極廣,其中以人物和風景畫所呈現的禪悟超脫,恬淡遠境界,最為得意。在廟宇彩繪方面,不論佛像、門神、山水花鳥皆自成一格。作品散佈於全省重要廟宇的樑柱架棟間。著名的有台南市開元寺,灣裡萬年殿及南投日月潭文武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