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大天后宮,俗稱「媽祖樓」,原來是明寧靖王朱術桂府邸,名「一元子園亭」(一元子係朱氏別號)。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施琅攻臺,寧靖王自縊,施琅鑑於臺灣先民深信媽祖,為收攬民心,故以媽祖顯靈助戰,而奏請立天妃廟。翌年奉旨王府改建,竣工後加封媽祖為天后,成為臺灣最早官方建祀的媽祖廟。

大天后宮自清朝多次重修,日據有部分修葺,光復後也有兩次修護紀錄,今年(民國八十五年)第一期修護工程已順利進行中。

大天后宮

第一級古蹟

現址︰永福路二段二二七巷一八號

大天后宮廟埕寬廣,從三川門、走廊、拜殿、正殿而至後殿,地勢逐漸升高,廟宇宏偉華麗,殿宇共五進。進入門廳,瞧見和祀典武廟同樣有著顯示尊貴---九的倍數之門釘的大廟門,然此廟門之門釘,卻較傳統九的倍數的七十二多一顆,傳說是因媽祖受封天后之故也。

門廳兩壁之彩繪和造型可愛的舉樑之木雕都值得觀賞。正殿和拜殿的石刻龍柱是道光年間完成,正殿前丹池石壁,嵌有四個龍頭、鰲頭,傳說是一元子園亭的遺物,具有古宮殿式建築之特色。

雍容華貴的媽祖和造型威武懾人的千里眼、順風耳以及媽祖兩側嫻雅端莊的侍女,皆是府城泥塑神像的極品。後殿為父母廳,其他供奉之神甚多,不再一一介紹。然右側觀音殿中之觀音像值得欣賞,這尊神像是臺灣知府蔣元樞所督造的三尊觀世音菩薩中之一,此尊閉目思維,參透玄機。另兩尊丰采各異,寶相也不同,分別藏於祀典武廟和開基天后宮內。廟後有口「龍目井」是寧靖王時代遺物,如今井水仍汩汩不斷。

全廟古匾有兩百多塊,琳琅滿目冠全省,其中懸掛正殿的咸豐皇帝御筆的「德侔厚載」匾,及光緒皇帝御筆的「與天同功」匾最為尊貴,而後殿的「一六靈樞」匾最為古拙。最著名的施琅將軍所立石碑高達丈餘,係奏請清帝改建大天后宮時所立。其他宮內的雕塑均為當時特聘福建名技師精心鏤鑿,加以千坪建地,裝璜富麗,巍峨寬敞,無與倫比。

走出大天后宮廟口,心中仍澎湃不已,這真是座藝術的殿堂。直往前走,出了路口,橫向著一條狹長曲折的小巷。這條小巷古稱「抽籤巷」,現在叫「新美街」,也曾叫過「米街」喔!先說說為何叫「抽籤巷」,因為此巷有「小關帝廟」,所奉祀的文衡大帝之籤非常靈驗,求籤問卜的人多,所以許多相士(專門解籤詩的)便設攤營業,接著問卜、金銀紙、香鋪也群集此地,成了聞名的「抽籤巷」。除此外,也販賣新鮮米糧,以供應「石精臼」的小吃店,這是「米街」的由來。

今日「新美街」從民生路中段直抵成功路中段。此巷仍如昔日寬度,古老行業尚可見一二︰有卜卦、香鋪、古董店,以及已不多見的打鐵店、木桶店等。跨過民族路對面即是自強街也是古老巷道之一,值得一遊。

大天后宮在台灣近400座媽祖廟中,台南大天后宮是台灣第1座官建媽祖廟;也是唯一列入官方春秋祭典的媽祖廟。 明寧靖王朱術桂,受鄭成功之子鄭經之邀,以「監軍」的身分來台定居。鄭經為了表示禮遇,於西元1665年,為寧靖王在當年台江內海岸邊的高灘地建造了一座宏偉的王府,即是今日的大天后宮。 施琅攻佔台灣後,奏請康熙皇帝將王府改建為媽祖廟「大天妃宮」,以示不居功之意。康熙23年,媽祖晉封為天后,大天妃宮隨即易名為「大天后宮」,是台灣的媽祖廟中最早稱天后者。

大天后宮的建築雖歷經修護,但其主要的棟架結構仍維持著清嘉慶大火後重修的規模。配合地勢,建築由前往後級級升高,典麗宏偉;尤其拜殿擁有台灣最高大的捲棚式屋架,配上重簷歇山的屋頂,比例優美,曲線昂揚,實為廟宇建築的佳構。此外,拜殿中一對道光年間的石雕龍柱,刻功精湛,造型簡潔;媽祖神像,雍容慈藹,而兩旁侍立的千里眼與順風耳,尺度高大,造型突出。 大天后宮的建築細部,如石刻、木雕、彩繪等,也相當可觀﹔而豐富的歷史文物,如古碑、御匾等,更是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不容錯過。殿內大批壁畫彩繪,多出自府城彩繪名家陳玉峰之手,穿梭直間,猶如置身藝術殿堂。

西元1765年(乾隆30年),台灣知府蔣允熹首次整修全廟。乾隆40年,知府蔣元樞再一次集資做全廟整修,歷時3年。重修後的規模與今天已十分相近。嘉慶23年春,大天后宮發生大火,正殿4進「幾夷為平地」,損毀相當嚴重。至道光年中,歷經3階段大修,是大天后宮有史以來,規模最大、 施工最精的修繕,其主要棟架及雕刻都保存至今。民國35年,台南新化發生大地震,大天后宮也遭到波及,三川門南牆傾斜、龜裂 。 民國74年,大天后宮以其特殊的王府背景和豐富的內部文物,名列一級古蹟之林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