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孔子廟在明永曆十九年(西元一六六五年)參軍陳永華提倡建孔廟,並設國學,從此教化養育學子,開啟了本省儒學之先。又因是全臺灣童生們入學的地方,所以又稱「全臺首學」。從永曆年建廟起,臺南孔廟曾歷經多次修建、增建,日治時孔廟也一再被移作其它用途。直到民國七十二年被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民國七十四年進行全面整修,經過四年時間到民國七十八年才完成今日所見之面貌。

臺南孔子廟 第一級古蹟 現址︰南門路二號

開放時間:AM8:30∼PM9:30

門票:全票30、半票15 台南市市民憑身分證免費

走進孔廟,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大門上「全臺首學」匾。面對大門的右邊則有一塊下馬碑,上面寫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十二個字,是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而面對著大門正前方有座「泮宮坊」,是乾隆四十二年(西元一七七七年)臺灣知府蔣元樞所建,目的是為要進孔廟前,須先經泮宮坊而進入大成坊,再進入廟堂。但日據時代因開闢南門路從泮宮坊和大成坊中間通過,使泮宮坊失去了當初建造時的用意。

走進東大成坊,是一大片空地,加上古榕蔘天,緋紅的廟牆,以及泮池的水影,是一幅典雅恬靜,幽美思古的畫面。孔廟基本上是依「左學右廟」原則,採四合院建置,本身是以大成殿為中心,想進大成殿先穿大成門,大成門有三門,平時只開側門,有重大儀典才開中門以示隆重,而每組門共有一○八個門釘(左、右各五十四個),表示對聖廟的尊崇。大成門另有一特色就是其門柱不像一般廟宇刻寫對聯,是因恐被笑在「夫子面前賣弄文章」之故。來到大成殿會讓人眼前一亮,因為您找不到柱子迴廊,只有伸出厚牆的挑樑插拱來支著大殿。殿前設有露臺是祭孔大典時跳六佾舞所在;屋脊兩側的「通天筒」,象徵孔子德配天地,或稱「藏經筒」,以紀念逃避秦始皇焚書而藏匿經書;「蝴首散水」是清代石刻做為洩水流口,又稱「鰲首」,表現獨占鰲頭的功名祈求。殿內主祀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兩側則配祀十六位孔門弟子。樑柱之間懸掛有自清初至今的歷代元首的賜匾共十二方,是全臺灣地區,擁有歷代御匾最完整的孔子廟。

台南孔廟是台灣第一座孔子廟。 西元1665年,由輔政的諮議參軍陳永華倡建, 除聖殿、兩廡外,旁設「明倫堂」,為講學之所。 陳永華 並親自出掌文教,中央設國學,地方設社學,訂定科舉制度舉賢取士,開啟了台灣文教的先聲。直到清末台灣建省前,台灣孔廟一直是台地士子心目中的最高學府,文教地位無與倫比,因而博得「全台首學」的美稱。

從最盛時期的配置,台南孔廟包含了4 條南北軸線,依循傳統文廟「左學右廟」的原則建設,廟堂部分,因貴為府學之文廟,採用四合院的建置。但是歷經歲月侵蝕,台南孔廟的部分建築,或毀於戰火,或頹於天災,今已無跡可尋。 目前 所見 的台南孔廟 規模,為日治時(1917)重修後的風貌, 佔地約九千多平方公尺,建築物十五座, 僅餘不甚完整之三軸線,勉強維持了清代左學右廟的規制。

在建築藝術上, 優美的尺度,樸實的地方性風格, 配合庭院老榕, 整個空間氛圍 呈顯強烈人文氣息 , 在台灣孔廟建築中獨樹一格,放到現存傳統建築中衡量,也鮮有能出其右者。 台南孔廟文物保存完整,可說是全台首屈一指,包括歷次重修碑記、歷任國家元首賜匾,以及清初至今的禮器、樂器等,都是相當珍貴的歷史文物,值得細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