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氣體,會吸收長波幅射熱量,攔截地球項外逸散的地面輻射,導致地表氣溫升高,這種現象稱為溫室效應。
成因
工業革命後,大量燃燒煤及石油等燃料,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等濃度增加,促使大氣的溫度上升。
林地面積減少,經由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減少,導致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高,增加大氣溫度的上升。
現象
西元1860年至1997年,全球平均氣溫約13.8℃,1998年平均氣溫14.4℃,估計到2100年平均氣溫將比1998年再升高1℃到5℃,全球暖化的趨勢持續升高。
影響
增加暴雨機會,造成洪氾,如歐洲、北美洲。
導致高山地區冰河溶解
夏季冰河融冰加速,冬季降雪量減少,使高山冰河不斷消退。源自冰河區的河川,將面臨缺水的危機。
南、北極冰山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
二十世紀,全球平均每年海平面上升約0.46公厘。
若一直增溫下去,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增高9〜88公分。
海水面上升會導致河川下游排水不暢、海水倒灌,淹沒沿海低地,造成海岸後退。
如高雄、屏東兩縣的海岸,後退狀況明顯;南亞的孟加拉夏季海水倒灌,曾淹沒內陸一百多公里;大洋洲的吐瓦魯、東加等島國漸漸沉沒海水中,居民遷移至紐西蘭。
高緯度地區擴大作物栽培範圍,低緯度地區的作物易遭熱害,導致世界農產分布面臨重組。
導致傳染病菌的鼠類、蚊蠅等病媒的繁殖力增強,擴大傳染病的流行地區。例如:1960年代之前,登革熱流行於東南亞與中、南美洲。2002年後擴大到美洲非洲亞洲高緯度地區。
國際環境公約
世界各國相繼簽訂各項國際環境公約,尋求環境問題的解決方式。例子:京都議定書→限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蒙特婁公約→限制氟氯碳化物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