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您知道南管也可以演戲嗎?

    台灣是由福建的泉州、漳州及潮州傳入的閩南語戲劇及音樂,在台灣現存的南管戲有七子戲、高甲戲和白字戲等三種。南管戲乃以南管音樂為主要伴奏,再依唱譜故事內容加以戲劇演出,故稱南管戲。

七子戲-
    
又稱七腳戲或七色戲,亦稱梨園戲,因其角色分為生、旦、淨、末、丑、貼、外等的七子班(七個童伶)而得名。台灣的七子戲源自泉州梨園戲的小梨園與大梨園,小梨園以兒童為演員,大梨園以成人為演員,一般的南管戲是指「七子戲」而言,其音樂採用南管音樂,演出的樂器有:
(1) 絃樂:以琵琶為主,三絃次之,另有大二胡。
(2) 管樂:以洞簫為主,品笛次之,另有大小嗩吶。
(3) 擊樂:以堂鼓為主,小鑼次之,另有拍鼓、小鼓、大拍、小拍、鼓板、扭盞、雙音、雙鈴、鏡鈸、鑼等。

高甲戲-
    
又稱九甲、戈甲、交加,也是傳自泉州的戲劇,以梨園戲為基礎,結合民間武術技藝(宋江戲與民間小戲)及其他戲曲而產生,演出的角色分為生、旦、丑、北(淨)、雜五類,演唱的曲調有:傀儡調、南管音樂、民間小調,但仍以南管為主,其場面以嗩吶為主樂器,配合堂鼓及北鼓(小鼓),高甲戲目前以彰化縣伸港鄉的「新錦珠」和員林的「正新麗園」等劇團尚有活動與演出,但逐漸減少中。

白字戲-
   
 是由廣東東部和福建南部的民間歌舞發展而成的,後來地方化以後改稱白字戲,光復初期尚有演出,近年來已不見演出,而由同樣使用本土白話的歌仔戲所取代。

總述-
    台灣的南管戲以「七子戲」為代表,曾經繁榮於本省戲劇界,因隨著時代的演變,南管戲先是被北管戲奪走觀眾,後因歌仔戲的興起,更被冷落。近幾十年來台灣職業的「七子戲」多已散失,目前維持演出活動的,僅是一些業餘的子弟團,如:台南的南聲社、漢唐樂府、華聲南樂社等,平時多以清唱和演奏南管為主。


  
雖然台灣的南管戲已不復再,但若是您有機會來到大陸的泉州 ,那兒的南管戲依然盛況空前,蔚為風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