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

    血管一般分為動脈、靜脈與微血管。動脈與靜脈的管壁皆由三層血管膜(tunic)所組成:

1.動靜脈內膜(tunica intima),是最內一層,包含了內皮。

2.動靜脈中層(tunica media),肌肉性的中層。

3.動靜脈外膜(tunica adventitia),最外面的結締組織層。

 

 

動脈(arteries

    動脈是將血液帶離心臟的血管。較大的血管是血壓的儲存庫,使心室放鬆的時候血液仍能保持流動,動脈管徑大、阻力小,血壓在動脈的損失較少。而較小的動脈是分配不同量的血液到不同的擴散區域之控制點,它們對血流的阻力很大,因此血壓在小動脈處明現下降。

   

較大的動脈和較小的動脈

傳統上我們依照動脈中層肌肉層的大小與特徵將動脈分成三種:

1.大動脈或彈性動脈large or elastic arteries,管壁中有數層彈性組織,為內徑最大的動脈。

2.中型動脈或肌肉動脈medium or muscular arteries,其中層比起彈性動脈,擁有較多的平滑肌,而彈性蛋白則較少。

3.小型動脈和小動脈(small arteries and arteriole),兩者以中層平滑肌層的數量來區分,小動脈還可控制通往微血管網的血流。

微血管(capillaries

    微血管由單一層的內皮細胞與基底膜所組成,是直徑最小的血管,經常比紅血球的直徑還小。微血管會形成微血管網,使含有氣體、代謝物及廢料的液體得以通過其薄血管壁,是血液與組織液之間交換物質的擴散區域。總和來說,它們的橫切面積比分支成微血管的小動脈來的大,因此它們造成阻力的總量較小,但在微血管網血壓仍有一點下降。

 

微血管有分為幾種:

1.連續性的(continuous),最典型的是位於肌肉、肺及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微血管。

2.開窗性的(fenestrated),典型的是內分泌腺與負責液體與代謝吸收部位的微血管,如膽囊及腸道。

3.不連續的(discontinuous),典型肝、脾、及骨髓中的微血管屬之,也稱為竇狀隙(sinusoid)。

動靜脈分流arteriovenous shunts

    並非所有血液都必須經過一般的動脈、微血管、靜脈的途徑,在許多組織中的動脈和靜脈之間有直接交流的管道,使血液不進入微血管,這管道就稱為動靜脈分流。常可見於指尖、鼻子和嘴唇的皮膚,以及陰莖和陰蒂的勃起組織。動靜脈分流常呈蜷曲狀,平滑肌層很厚且包於一結締組織的包囊內,並有豐富的神經分佈。

    和一般微血管前括約肌不同的是,動靜脈分流之小動脈平滑肌收縮的時候,勢將血液送入微血管床中,而其舒張則是讓血液流入小靜脈而繞過微血管。動靜脈分流可以調節體表的溫度,皮膚動靜脈分流關閉可使血流流經微血管,增加熱量的散失;當其打開的時候又可減少微血管中血流量以保持體溫。

靜脈(veins

    靜脈是負責將血液帶回心臟的血管,它的管壁較缺乏彈性,又其內血壓已經比較低了,所以在回流上需要靠瓣膜控制使其無法逆流,又藉著附近骨骼肌的運動幫助其進行收縮。較小的靜脈的功能類似微血管,也能控制微血管的血壓。較大的靜脈則是可高度擴張的血液儲存庫,在調節回到心臟的血量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們對血流的阻力很小,所以靜脈中的血壓非常低。

 

靜脈的血管膜不像動脈那樣的層次分明,傳統上靜脈可根據其大小加以分類:

1.小靜脈(small vein or venule),可再細分為微血管後小靜脈(postcapillary venule)以及肌肉小靜脈(muscular venule),兩者可以中層之有無來區分。

2.中型靜脈(medium vein),靜脈的三層構造在中型靜脈中最為明顯。

3.大型靜脈(large vein),其中層相對而言很薄,而外膜則較厚,這也是靜脈壁中最厚的一層。

 

 將血液送回心臟的過程中,骨骼肌收縮與靜脈瓣膜扮演的角色

非典型靜脈(atypical veins

    在某些部位的靜脈可以發現高度變異的構造,例如:腦中一般所說的靜脈竇或硬腦脊膜竇等顱內腔通道,事實上是位於硬脊膜中由內皮細胞所圍成的空隙。在其他特別部位的靜脈,例如網膜、胎盤或脾臟小樑等,亦可見到異常的管壁。

 

體循環中  血壓在血管內下降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