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五、六十年代,臺灣經濟成長快速,學校、大型工業區紛紛建立,也因此埋下日後環境惡化的導火線。

              時  

 

 

桃園臺地一帶因缺水嚴重以致墾民甚少,加以龜崙嶺阻礙於桃園、臺北之間,關山險阨的形勢使一般行旅裹足不前。
                雍   通往臺北的道路逐漸開闢,此條古道係沿桃園南崁溪上游段,經舊路坑八里坌,仍未經迴龍地區。

1750以後)  

由於新莊河港的繁榮,使自南赴北的道路,改為龜崙嶺的新路坑新朝溪谷直達新莊十八份溪而下,仍未經迴龍地區。但因此地地勢高且到新莊港口近又防水患,於是墾民漸多,故集體在此就地取材,搭建簡陋的住屋,一齊住在一處,以防原住民偷襲。

         乾 六年  

中壢經桃園、新路坑、塔寶坑、陂角(迴龍)到新莊龜崙嶺道路終於築成,給南來北往的墾民、商旅帶來便捷,也奠定現代縱貫公路的基礎。當新路開通後,為防禦山路安全及造成漢番交惡不良事件的發生,官府於山谷間設立隘口,作為漢番交易所,因而得名塔寮坑(今龍壽村)。
            日 火車因行駛桃園--龜山的九折彎道爬坡困難,將鐵道改移至樹林,原鐵路則改為汽車公路(現萬壽路),但路旁仍有台車道,使南來北往更便利。

 民國三、四十年

 

據居民所言;塔寮坑溪沿岸居民以務農為主,此區遍植竹林,塔寮坑溪溪水清澈,魚、蝦、蟹唾手可得。那時塔寮坑溪河道比現在的寬廣。   

民國五、六十年代以後

 

光啟高中(原自由中學)、龍華工專嶺嵿工業區龍壽工業區三興工業區、新加坡工業區陸續萌芽。工廠廢水直接排入塔寮坑溪,人口聚集,垃圾問題日益嚴重,近十多年間山坡地盜採砂石嚴重影響當地環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