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早期稱「龜崙社」,由於在壽山岩觀音寺前,有一山丘,狀如龜形而得名。此區原是平地族山胞凱達格蘭族Keitago Lan聚居之所,山以社音得名,後將「崙」改為「山」,稱龜山。早年龜山鄉因地勢崎嶇全被山胞盤據,樹木茂密,外人無法進入。又由於地勢高亢,平原不多,土壤亦呈酸性,不利稻作,多為竹林及茶園,荒地也多,故聚落小且多分布在坑谷之中,故地名多帶有坑、湖等字眼。

你知道嗎?總統府正門的大馬路就叫做凱達格蘭大道喔!

原稱陂角,因為位於「潭底陂」上方亦稱「頂陂角」。此區地勢較高,灌溉不易,因此當地人將表層黃土壤撥開,變成一小水池灌溉農作物,稱「陂」或「埤」,此種現象在林口台地以西桃竹苗間非常普遍。

』音 ㄆㄧˊ 乃 是低下潮濕的地方,顧名思義就是沼澤的意思囉!

早年治水不佳,每遇大漢溪、淡水河氾濫時,四周成為澤國,只有這個突起的三角沖積平原很少被淹,居民們稱它為三角埔仔。近年來行政劃分,地方耆老引用詩經「三多九如」之意將三角埔改名為三多里三多”即“即福多、壽多、子多

三角埔   →   三多里  →

三多里、三福里、三興里 

三多里、三福里、三興里、三龍里

位於林口台地龜山丘陵(山仔腳的山塊)之間的山谷。當年漢人來台開墾時,因此地地勢高且到新庄港口近又防水患,故集體在此就地取材,搭建簡陋的住屋,一齊住在一處,以防原住民偷襲,故名搭寮坑(後誤寫塔)。

位於台北縣西南部,東部屬大台北盆地,西部為山坡丘陵地(屬山仔腳山塊)。本市原是龜崙山胞所居住的區域,至鄭成功來台逐漸開發。因為從前大嵙崁溪(大漢溪)經常氾濫,清乾隆二十四年八月,河水氾濫,竟成水鄉澤國,為防土質流失,廣植林木,漢人沿大漢溪駕船經過便稱這塊土地為「樹林」。清末同治以後又名風櫃店,因當初先民開發本市時有很打鐵店的風櫃。日本人統治後又改名為樹林」。

位於尖山之外,舊名為『尖山外』。後以東邊迴龍寺,西邊嶺頂壽山嚴,因此村落正處在其中而各取一字命名。

位林口臺地之丘陵線之上,昔稱「龜崙嶺」。傳說嶺上原住有大小二隻烏龜,(現華歌爾捐獻陸橋處)原來是山洞但開路時被炸開,兩隻烏龜驚嚇急逃到「龜崙口」,即今日的龜山,現為全家便利商店處。當時居民感嘆說「大龜帶小龜走」,地理出在「龜崙口」。難怪此地較少有大人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