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桃園縣龜山鄉,以前曾是凱達格蘭平埔族龜崙社,位於林口盆地南麓南崁溪上游坑口。清代康熙年間,因為有原住民騷擾行人旅客,從竹塹(新竹)往北的道路不得寧靜,只好從中壢迂迴海岸至八里坌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後,改由沿著南崁溪上游路段,經舊路坑八里坌。到了乾隆初年(西元1750年),由於新莊河港的繁榮,使得往北的道路,改為由龜崙嶺的新路坑經新朝溪谷直達端莊的最短路線,新路坑便是原龜崙社的新地名,因地當交通路線而有此稱。        

從清初到清末,這一條縱貫艋舺(萬華)竹塹(新竹市)間的道路,澗仔壢位居其中,以後改稱中壢,旅客須在此過夜,很有驛站的意味。 

       迴龍曾是南北交通要塞。龜崙嶺古道建於乾隆十六年,從中壢經桃園、新路坑、塔寶坑、陂角(迴龍)到新莊,給南來北往的墾民、商旅帶來便捷。 
因先前台北盆地斷層而陷落,淡水河便在鶯歌附近將古石門溪群的源頭劫去,造成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河川溯源侵蝕劫奪現象,使肥沃的土地,變成礫石滿佈不適人居的荒涼地方。十八世紀中葉,漢人才逐漸增多,與平埔族雜處,先民們利用原本傾斜的地面挖去一點紅色的表土,在下坡處築一條土提,便圍成池塘儲水,此即「溜池」,當地人稱「」或「」。最多時共達四千多個的溜池,行程古道沿途特有的景觀。

光緒十四年由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為振興農業,募款100 萬兩,建築由台北經桃園、中壢、大湖口,到新竹的鐵路,路線全長 78.1公里,光緒二十年完工。

放置於臺北新公園的騰雲號

清朝桃園-龜山九折彎道火車行駛照片

後來日本人佔據,將此鐵道移到樹林,改為公路,路旁另設台車道,到民國二十多年才改為汽機車專用道,就是今日的萬壽路。近日讀者文摘舉行「檢視台灣道路安全記者會」,公佈「台灣職業司機眼中三大最要命路段」,桃園龜山鄉台一線東萬壽路被票選為台灣最要命的路段......

地區
古道名稱
起訖
步道肇始
維護
現代公路
現況
平埔族
龜崙嶺古道
中壢
新莊
乾隆16年(1751)
1號省道
(縱貫線)
可通汽車

臺灣的古道,臺北市 : 省政府新聞處, 民80[1991],黃炫星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