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建築
三合院的建築分為「正身」與「護龍」,正身大部分是五間起,中間為正廳,奉祀神明、祖先神位及婚喪喜慶之用,正身兩端分別向前各建五間護龍,亦有正身、護龍各三間的。從正廳向兩側延伸的房間,依左大右小的順序,分配給不同輩份的家人;居住愈靠外層,輩份愈低。由此表現出傳統社會裡長幼有序、注重倫常關係的精神。
三合院中間俗稱「稻埕」,又稱「門口庭」。平常用來曝曬農作物稻米、土豆、大豆等,或供小孩子活動之場所,或排桌請客用。
一條龍 |
只有正屋,沒有護龍和埕。是最基本、簡單的住家形式。 |
單伸手 |
是安平最普遍的住宅形式,這是在有限的土地和經濟條件下,發展出來的折衷方式。只有正身加一條護龍,平面呈L形的住宅,由於家家相連,自家護龍與鄰家護零圍成了埕院,外觀上會讓人以為家家都是三合院呢。 此外,單伸手的護龍以左護龍占絕大多數,因國人之方位觀是以左為尊右為卑,有些因地理環境活其他因素所限,只興建右護龍時,通常會在左側種大樹或立石敢當以避邪氣。
|
三合院
|
由正屋和左右護龍構成完備的居住形式。比較特別的是正廳前的「抱廈」,為正廳內與埕院的過渡空間,納涼聊天、祭神宴客都在此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