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

淡水戰役

  西元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劉銘傳命人購入商船四艘、舊砲船六艘,載石九千擔(540噸)橫列港門破船底沈塞於河道,預定日後自上海調器械船打撈。淡水英國領事館基於保護英商進出口利益,曾反對填石塞港,但反對無效。在進行沈船之後,河道仍相當深,於是再購大商船十艘,其中八艘載石條,兩艘未載沈於港門,港口穩固,敵船斷難入港。同時,埋伏水雷十枚於港口,以電線與水雷局連結,由士兵駐守觀測敵船,等待適當時機遙控引爆,在一切就緒後,等君入甕。

  在同一時期,淡水港唯一的領港員Carozzi(英國人)私自投效法軍,提供法軍淡水港的詳細地圖、航道、砲台、填石塞港、埋伏水雷等情報,故而法方軍艦只進到淡水河口,便無貿然前進,以致水雷等軍事措施並無發揮預期功效。

  淡水戰役發生後,法軍戰敗,但不退走,提督孫開華為防範法軍捲土重來,用竹籠裝石繼續填塞淡水河口,直到翌年戰爭結束。

  中法戰爭結束後,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進行石頭打撈,淡水港便因為經過這一次的堵港政策,而急速淤積,從此變光榮為國犧牲了!

為國犧牲的淡水港

  西元1884年中法因越南而戰,10月1日法國遠東艦隊開抵淡水河口,司令官李士卑斯砲轟淡水並登陸攻擊,登陸地點就是今日沙崙海水浴場。

  提督孫開華率領守軍奮勇抵抗。法軍動用鐵甲戰艦、重砲和陸戰隊進攻。守軍運用水雷、沈船塞港、土堤障礙、步兵加上鉅額賞金迎戰。戰事血腥慘烈,算是近代兩棲登陸作戰的先鋒,記者隨軍報導,世界各媒體矚目,連日本的東鄉平八郎也駕駛天城艦在淡水河口觀戰。

  法軍記者報導:中方砲台軍力原無足慮惟岸上台兵詭計既多,又不畏死法軍久攻毫無進展,增援部隊又遭台兵伏擊潰散,損失慘重。台兵之勇不料至於此。

  最後法軍信號兵爬上燈塔用手臂發出旗語信號「彈藥用盡,損失重大,非撤退不可」。於是由戰艦大砲掩護,拋棄了格林砲逃回船上。

  上海廣州新聞報導「台軍大捷」又憑空想像畫了許多插圖,例如孫提督陣斬法酋孤拔上將等,還有法艦發砲,祖師爺顯靈,砲子不炸,人皆不驚。又詳細報導英國醫生仗義醫治台軍傷兵。這裡的英國醫生有好幾人,並包含馬偕博士,而地點就在禮拜堂旁邊的「滬尾偕醫館」。

  淡水戰役的勝利在那個年代可謂意義非凡,一百多年來淡水地區,每年四月十八日家家戶戶拜門口,祭祀陣亡的英靈,稱為敗滬尾,也就是法蘭西敗於滬尾的簡稱。

滬尾砲台  北門鎖鑰

  滬尾砲台在忠烈祠旁,高爾夫球場入口側面。西元1884年中法戰爭時淡水有三個砲台,沙崙砲台距海最近。中崙砲台又稱白砲台,在河口燈塔旁。油車口砲台又稱新砲台,在山岡上具今日的滬尾砲台不遠,海面上不易看到。

  西元1884年10月1日早上法國艦隊開到淡水,此艦隊來頭不小,一個月前它在福州只用一小時就殲滅了大清帝國的南洋艦隊,銳不可當。法國艦隊在仔細觀測後停泊於河口,與白砲台保持2500公尺的距離,與新砲台距離3400公尺,並發出旗語信號「明日砲轟淡水,中立國人是先行走避」。此時,中方仍在忙碌構築工事用起重機架設三門大砲,連夜趕工,第二天立刻派上用場。

  10月2日大戰登場,早上太陽升起但是山腳有霧,蓋住市街和砲台,艦隊射擊方向朝東,剛好被正面照來的陽光妨礙,6:30法軍大砲開始砲轟,守軍立刻還擊,沒多久沙崙、中崙二砲台相繼中彈。油車口砲台隱蔽在霧中持續射擊法艦,並造成一艘巡洋艦的輕傷,法艦只能隱約觀測其砲口發砲的火光來瞄準。7:30晨霧散盡視線清楚,法軍射擊較準確,不久,油車口砲台中彈,無法繼續還擊。中方步兵在沒有大砲的支援下,艱苦作戰,最後血戰獲勝。

  戰後,劉銘傳記取教訓重修滬尾砲台,聘請洋人鮑恩士監造,並請大砲製造廠派人實地勘驗,共安裝英國阿姆斯壯30公分大砲一尊,砲長八米,重46頓;以及25公分阿姆斯壯大砲一尊、20公分德國克虜伯大砲兩尊。大砲如今已不在,但是鐵骨水泥的要塞、營房、彈藥之優良,現已開放值得一看。

回上一頁

回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