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滬尾砲臺
類別:關塞
等級:第二級
創建年代: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
位址:台北縣淡水鎮油車里油車口4號
簡介:
淡水之有砲台始自一六二九年西班牙人在淡水河口所建的城砦(ㄓㄞˋ)--聖多明哥(San Domingo)。荷蘭人佔據淡水之後,於一六四四年重建一座新的城砦,仍名聖多明哥城砦。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淡水荷軍加以破壞,直到一六八三年,何祐才再修葺成砲城,並增加戍兵,不久鄭氏降清,在官方文獻中,此城或稱「淡水城」、「淡水砲城」、「砲城」等名。
清嘉慶年間清廷在紅毛城外口向北岸東建一新砲台稱滬尾砲台,配備大小砲二十一尊,三百名汛兵駐守,整個砲台可容納千人,頗為雄壯。鴉片戰爭時,姚瑩曾建滬尾砲台,以防備英軍入侵。一八六0年淡水正式開港,一躍成為全台最大通商口岸,也是台北的口門,而成為兵家重鎮,於是在一八七六年在沙崙新建一洋式砲台「沙崙砲台」,俗稱白砲台,兼作燈塔用。中法戰爭時,一度在中崙、油末口趕建二砲台,可惜被摧毀。
戰後於一八八六年三月,劉銘傳聘請德人鮑恩士(Bonus)督造新式砲台二座,並進口昂貴的鐵水泥來修築砲台與子牆,其中一座即今題為「北門鎖鑰」的砲台,安裝有阿姆斯壯(Armsthong)後膛鋼砲。另一砲台題有「保固東瀛」,今已不存在。乙末割台,淡水砲台由日本陸軍管理,用為砲兵演習場,並供人遊覽。光復後,砲台由國軍駐守,直到一九八五年底,列為二級古蹟,國軍撤出,修護後開放給大眾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