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聲音」教學設計

適合年級:國小五、六年級

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

教學節數:三節

 

先備知識

1.認識「物體發聲時,會有振動現象」。

2.認識樂音與噪音。

3.認識常見樂器的發聲原理

4.認識常見樂器形成聲音高低的原因。

5.知道樂器有敲擊樂器、絃樂器、管樂器等。

6.知道音箱大小與音量的關係。

 

學習目標

1.認識環保樂器發聲的原理。

2.藉由製作樂器,了解樂器的構造及影響聲音變化的原因。

3.根據設計圖製作簡易樂器。

 

能力指標

1-3-1-1能依規畫的實驗步驟來執行操作。

1-3-3-1實驗時確認相關的變因,做操控運作

2-3-1-1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處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對應的情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5-2藉製作樂器瞭解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音量大小、音色好壞等,知道樂音和噪音之不同。

4-3-1-2了解機具、材料、能源。

6-3-2-2相信自己常能想出好主意來完成一件事。

8-3-0-2利用多種思考的方法,思索變化事物的機能和形式。

5-3-1-1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做最佳抉擇。

8-3-0-3認識並設計基本的造形。

8-3-0-4了解製作原型的流程。

 

教學設計內容

 

第一節課:

 

一、        老師播放本網頁連結之「聲音的遊戲」共二十種,先不說原理。事先預告:「等一下老師要請幾位同學上台發表其中一種聲音遊戲的觀後感。」,這樣能讓同學增加專注力

二、        討論:剛才的聲音遊戲,哪一種讓你印象深刻?為什麼?材料如何?做法如何?你認為它的原理是什麼?

三、        一番討論後,老師可以再播放幾個較具代表性的聲音遊戲,觀賞材料步驟與原理說明。

 

第二節課

 

一、老師播放本網頁連結之「大聲公1」,請同學討論,為何材料如此簡單,發出的聲音卻如此之大。(參考答案)

二、老師播放其餘大聲公(2-21),讓同學知道,同一種樂器,同一種原理,可以變化的範圍如此之大。

三、討論:如果你想做大聲公,可以怎樣變化組合?(藉此活動,啟發同學創新求變的思維)

四、課後作業:請設計一種環保樂器,並能演奏一首簡單的樂曲。下週發表。(學習單)

 

第三、四節(電腦教室)

 

一、發表自己的作品並演奏

二、評審:老師給每人二粒小番茄,一粒送給自己,另一粒請將它送給你覺得最棒的樂器主人

三、給得到最多小番茄的樂器鼓勵鼓勵!

四、老師播放本網頁連結之「環保樂器」,觀摩別人的優秀作品。

五、自行操作評量,看看自己的實力如何。(評量)

 

 

 

大聲公的相關原理

一、大聲公由吹管吹氣進去集氣筒,在集氣筒中,不斷的震動薄膜,這樣的震動傳到共振筒中,共振放大音量,變成了非常吵的大聲公了。

 

二、這個玩具,可以取代瓦斯罐大聲公,用在棒球場上、競選場合、甚至帶在身邊做求救用。旣廢物利用又可以一用再用不必沖填瓦斯喔!

 

三、音調高低的控制方法

(1) 薄膜緊或鬆:可繃緊或拉鬆或直接用手按壓控制

(2) 薄膜厚或薄:例如用氣球底較厚、用氣球中段較薄、3吋氣球比10吋氣球薄

(3) 薄膜的材質:例如塑膠袋、氣球膜、保鮮膜、紙

(4) 共振筒的高或低:例如用瓶子做共振筒,可以試著截取不同高度試試

(5) 共振筒挖洞:在共振筒挖洞就可像笛子一樣做出不同音高

(6) 共振筒胖或瘦

(7) 出氣口按或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