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前言
〈撰文者周秀卿
林立的高樓,喧囂的人車,隨著市政中心和商機的東移,已使新興的信義區,儼然成為北市的行政和文化的重鎮,更是未來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 都市的開發和發展固然幫信義區帶來繁榮與富裕,但久居在水泥的叢林中, 你是否覺得生活步調有些匆促而單調呢?你是否想知道阿公、阿媽輩的人是如何走過他們的歲月?追憶前塵往事,見証社區的興替,古道舊廟、老樹或許可以幫我們重新勾勒那褪色的記憶,追懷先人的腳步,拉近時空的距離,凝聚人與土地的恆久不變的感情。你可知道嗎?在這麼喧鬧的城區之中,卻有條百年凔桑的茶米古道,幾乎被人們遺忘了!讓我們再來重拾這一段記憶的旅程吧!
一.
糶米公古道簡介
從六張犁公墓往下走,或由吳興街六百巷一弄底的社區登山步道,全程約有五百崁的石階,是清朝道光年間,松山三張犁務農的農戶,欲將栽植收成的稻穀,挑往南港和文山區深坑、石碇等地茶農交互買賣必經的古道,所以被稱為糶米古道。整整齊齊已經過舖修的石階,早已不是過去的米路小徑,但由於樹林濃蔭,野花遍地,溪水潺潺,鳥鳴蟲唧,已成為社區人士登山健行尋根的步道。沿途的森林相自然,除了一些人為栽種的鳳仙花外,像山黃麻、江某、構樹、白匏仔、水同木、水冬瓜、姑婆芋長梗紫麻還有種類頗多的觀音座蓮、筆筒樹等蕨類植物,可說是一條極佳自然兼人文步道。步道上有財神廟、地藏殿和糶米公廟都是當地居民喜歡祭拜的小廟。尤其是位在四五0階的糶米公廟還流傳著許多故事呢?
二.
茶路古道簡介
信義區到文山區的茶路古道,原是艋舺-頭圍古道的一小部份。清朝嘉慶年間宜蘭收歸成立葛瑪蘭廳,便擴建宜蘭頭圍到通往台北艋舺的備用軍道,全程四十餘公里一日可以往訪。早期走在古道上的健腳挑夫將艋舺的中外民生雜貨以及文山區的茶葉、樟木、染料等挑往宜蘭,並將稻米由盛產地宜蘭挑往台北。沿著淡水流域進入台北盆地,進入六張犁的石泉嚴祖師廟,現在位於臥龍街431巷50號祖師廟,其實已有百餘年的歷史。門前豎立一座石碑敘說茶路的蒼桑歲月。這座不起眼的石軍巖祖師廟,可是明末安溪人隨鄭成功來臺,帶走清水祖師的香火,一部份人士在三峽建立清水祖師廟,另部份人士則在文山區種茶,初期僅用茅屋搭蓋供奉他們家鄉守護神清水祖師。道光年間安溪楊士如捐資倡建此廟乃愈具規模。由於早期寺後有泉,自石間湧出因而淂名。泉水清涼甘美,此廟又位於古道中途,因而成為往來茶農們重要的休息站。沿著六張犁公墓經過觀山嶺,沿山脊線小徑大都已被闢為竹林。不過林間小徑仍保留不少的自然林,如香楠、虎皮楠、大葉吊樟、山香圓、九節木、青剛栗、菲律賓榕、無患仔、菇婆芋還有百年老榕。 此外蕨類植物也不少,如筆筒樹、芒萁、橢圓腺蕨、傅氏鳳尾蕨、觀音座蓮為數也不少,還有酸藤、山棕、黃藤穿插其間。樹上蟬鳴鳥叫、花間翩翩彩蝶、葉片上的小蟲兒流竄,將這條人跡稀少的舊古道點綴著盎然的生機。翻越中正嶺土地公嶺山和石軍嚴達摩祖師廟就可抵達文山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