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莊,一般人習慣稱之為左營舊城,但它卻不是因為城池破舊才被叫做舊城,而是因為當時的鳳山縣在1853年時又另建新城(現今的鳳山市,昔稱埤頭街),至此左營縣城(昔稱興隆莊縣城)才淪為舊城,而埤頭街縣城當然就是新城了。 清統領台灣時期,新港溪以南稱鳳山縣,因境內有鳳山丘陵(在今大坪頂)其形昂立如冠,彎曲如鞍,最為圓秀,旁有二小峰,形若飛鳳展翅,故名鳳山縣。 左營興隆莊因為有遼闊的蓮池潭,飲水灌溉皆方便,加上打鼓山、半屏山插於左右,龜山、蛇山旋繞擁護,這等山川秀麗、形勢險要,興隆莊遂成為清初鳳山縣的最大市街,並且成為縣治的所在。而清領台灣的初期,還在為「台灣棄留」的問題爭論不休,後來雖然將台灣併入其版圖當中,但是為了防止變亂,卻不允許縣府築城。直到1721年,因有旗山內門人朱一貴變亂,導致興隆莊縣署殘破不堪,清廷才允許築土城或竹城保護之。 因此在1722年時,知縣劉光泗就在左營興隆莊,建築了台灣的第一座土城。不過我們現在所見的卻是石城,這是怎麼回事?這是歷經許多事件衝撞後的轉變。首先,在1786年時,有林爽文之亂,並由其南路大將莊大田響應,進攻左營興隆莊,興隆莊的土城遂淪毀。隔兩年事平之後,縣治就被迫遷往埤頭街(今鳳山市),並插竹以為竹城。 但在1806年時,又有海盜蔡牽犯台,由其黨徒吳淮泗攻陷新城,埤頭街為之殘破。遂有復建舊城(興隆莊)之議,但因經費浩大無著,所以沒有實行。在1824年時,再發生楊良斌之亂,埤頭街縣城又被攻下,於是重返興隆莊縣城才成為當務之急。在1825年由知府方傳穟以官民分攤方式募款72.7%,餘款由官方出資,由杜紹祁知縣督建,就地取材,以咾咕石及三合土為主,門拱為花崗岩打造而成。這座由官民合資興建的石城於1826年完工,也就是現在的左營舊城,更是台灣的第一座石城。 左營舊城是目前台灣剩下唯一一座有護城濠的城。原有的四座城門分別為: 東門─鳳儀門、西門─奠海門、南門─啟文門、北門─拱辰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