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底木損毀後,郭錫瑠先生改用虹吸的原理,將圳水引過景美溪。他一面僱請工人在景美溪的河床底下挖一個地道,一面購買大批的水缸,將水缸的底部去掉,再將一個個去底的水缸連接成涵管,再將涵管埋在景美溪河床下的地道,作為通水的暗渠(類似現在的水泥涵管),連接兩岸的圳路,讓從水源區的圳水通過景美溪底而進入台北盆地。

後人沿用的虹吸管入水口

 
 

    水由地勢較高的景美溪南邊圳道,流到較低的暗渠(景美溪底),再爬升到景美北邊的圳道,所使用的正式虹吸的原理,也就是說兩岸的圳道雖然比溪底的暗渠地勢高,但是只要南邊圳道地勢高於北邊圳道,就能讓圳水順利的爬下又爬上的渡過溪水,道理似乎很簡單,但根據柯海生先生研究指出,這種虹吸工程在施工時有下面這些困難:

    1.水缸和水缸之間接縫的強度要能承受得起因為高低位差而產生的水壓,和景美溪河床下方和景美溪溪水的壓力,所以黏接的技巧要非常的高超。

    2.怎麼排除河床底下地道出現的地下水,怎麼在景美溪底施工,真是困難重重。

    3.涵管應該埋得多深,地道就應該挖得多深,埋設得越深,安全度就越高,但施工起來就越困難。

但郭錫瑠一一克服了這些困難,成功的利用暗渠將圳水引過景美溪。

   參考資料:

許文富(民90)瑠公水圳的溫故知新。財團法人郭錫瑠先生文教基金會: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