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情緒教育增進教師輔導與管教效能
台北市啟聰學校校長 陳秀蓉

一、前言
  在校園事件中以師生衝突事件最容易衍生不良後果,有時候由於情緒失控而導致教師嚴重體罰學生,甚至發生凌虐案件。在處理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教師、家長容易因為陷在激動的情緒中, 而使得事件的解決不夠圓滿,甚至不具教育性。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是集眾人的經驗與智慧研擬而成,它具有相當的意義。但是要有成效就必須受此法影響的學生、教師能在正常的情況下運作。而事實的狀況是衝突事件一發生,大家陷在情緒中, 非理性行為使得原有的機制無法發揮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
  情緒是個體對生活事件產生的情感反應,亦即情緒反應是此事件對個人意義的指標。當個體可以儘量接近事實的了解自我的情緒, 並且體驗這個情緒,讓情緒可以適度的、被接納的表露。個體比較容易保持其內在的成長力量,因此實施情緒教育可以積極的提昇師生間的互動品質,消極的可以預防衝突事件的發生。

二、認識情緒教育
  情緒是一種心理現象,有某種型式的發展過程,目前對情緒的研究,有下列議題:
(一) 情緒與行為間,有其因果關係。不管是「先逃走才感到
害怕,或是先害怕才逃走」總是說明情緒與行為之間是
相互影響 。
(二) 情緒是會被壓抑的。被壓抑的情緒不會消失不見,它會
影響行為表現,甚至會轉型成自己不知如何控制的狀態。
(三) 情緒是一種反射性的反應,在某些條件下可操作「制約」
學習。

三、情緒教育的內涵
情緒教育的內涵可包括三方面:
(一)協助個體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情緒,感覺自己的情緒;進而覺察及接納別人的情緒。
(二)協助個體有機會反思,為何自己有這個情緒?意義何
在?
(三)協助個體表達及處理自己的情緒;進而協助別人表達處
理情緒。
以上三方面的工作,若能有效地包括在教育活動中,尤其是融入
在各科的教學中,那麼除了教學內容可以進行情緒教育外,教學
過程也同樣可進行,隨時注意學生的情感反應,以其情感反應作
為了解學生的起點,就是在做情緒教育了。

四、情緒教育的原則
(一)以導引為主要原則,不要只從認知上教導學生情緒管理的知識與方法。
老師可在教學過程告一段落後,請學生以紅藍黑筆表示上這堂課的感受(例如紅色代表煩躁、藍色代表愉快、黑色代表悲傷),幫助老師感受學生上課的溫度,進而引導學生表達感受、想法,以調整互動方式。
(二)掌握「機會教育」原則,運用體驗、角色扮演等方式和學生談情緒教育。
老師亦可以顏色代表自己上課的感受,協助學生體會「老師也是人,也會有情緒」
(三)將情緒教育自然融入生活中。學校裡的校外教學、班際競
賽、畢業旅行等活動,很能凝聚班級學生的向心力,帶來師生情感交融的感動,讓師生擁有「我們曾經….」的情緒教育經驗。
(四)教師為學生情緒的陪伴者、支持者。例如心急如焚的學藝股長報告顏料不小心灑在即將完成的教室佈告欄頭,錯愕、惋惜之下,可以做什麼呢?在此案例中,協助學生坦然面對已發生的缺憾是很重要的過程,而非只停留在焦急憂慮的情緒中消耗能量,教師的同理,容許學生犯錯的態度有助於學生面對真實狀況。下列哪一種回應方式比較能療傷止痛呢?「怎麼這麼不小心,你應該…妥善保管班級作品」「花了很多時間做居然毀了,很難過喔!有沒有可以幫忙的……」。
(五)營造溫暖關懷的氣氛是推動情緒教育的催化劑。教師
能作自己情緒的主人, 對學生尊重、接納、傾聽、同理的態度,比較能引發學生對情緒的覺察,增進學生學習情緒表達及處理的動力。
(六)因應學生身心發展狀況之個別差異進行情緒教育。學生來自於不同家庭,帶著原生家庭所塑造的「自己」與他人互動、適應環境,面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教師在帶班或輔導學生時,可了解學生身心發展需求並加以適當的引導,協助學生找出自己情緒的律動與根源。

五、教師在協助學生的時候,必須學會照顧自己。
(一)平時可以做的事----開源
1、增加對自我的探索與了解。從生活、人際互動中,及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認識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性格特質、需求),是否適合教師的角色。透過自我對話的方式,釐清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和需求,及對外在事件的因應模式等。
2、給自己有獨處的時間。可以沈澱情緒,使心理空間留白,並適時補充能量,拓展身心能量。
3、放鬆訓練。可以釋放身心累積過重的情緒,並增加專注與敏感度的覺察。方法有很多,如東方的靜坐、氣功、冥想、瑜珈、西方的肌肉放鬆法、自我暗示法或其他呼吸的方法等,都能幫助身體達到放鬆、和諧、累積能量的效果。
4、建立並善用社會資源。不要忽略身邊常有一些人或機構,這些都是可以協助支持的資源。
5、充實新知。學習新資訊,掌握時代脈動。因為術業有專攻,老師也只是個人,凡事只有可能,沒有萬能。
(二)當下你能為自己做的事
1、覺察自己當下的狀態---- 節流
(1)你的真實感受是什麼(生理反應)?如呼吸、心跳、口渴程度、肌肉緊張度、身體的姿勢、講話的聲音等。
(2)你的情緒反應是什麼?如害怕、擔心、生氣、焦慮、沮喪、高興…等。
(3)這個人、這件事對你的真實意義是什麼?(想法)
(a)他是誰?
(b)他和我的關係?
(c)他的問題是什麼?(發生了什麼事?)
(d)為什麼會這樣?
(e)我可以做什麼?(非 應該 做什麼?)
(f)我可以提供什麼協助?
2、放鬆、保持覺知,把自己準備好,展開自己的心理空間。只是去聽、去看、去接受,順著學生的 「思考流」 走,不任意作分析評價判斷,就是去傾聽此刻在你面前的這個人。對方會因你的完全傾聽而信任你,同時你也可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如同1),你會清楚你可以做什麼,而不必做什麼。
3、釐清彼此之需求與責任
  老師常以自己之需要來替代學生的需要,沒有釐清學生與老師是二個不同獨立的個體。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投射到學生身上,替學生承擔太多(很多父母也常如此對待自己的小孩)。
4、熱忱而不執著
  當老師的人在擁有熱忱的同時,又能自在地改變自己的觀點、想法,使自己的彈性空間愈來愈大,非一直執著拘泥於一點。當一個人想法多樣時,相對地在事情發生時,容忍度也會增加。凡事就事論事,才能靈活解決問題。
(三)你還可以怎麼做----- 尋求專業的協助。
  有些時候,當事情已經過去了,你卻覺得仍然有些情緒;或事情還在處理中,覺得束手無策、挫折等;也或者覺得自己總是在重複循環一些相同的模式,感到困惑、無助….,這時候,你可以怎麼做呢?下面提供一些專業協助的管道。
※學校的輔導室 :
輔導人員都受過專業訓練,他們可以扮演諮詢和傾聽的角色。
※教師研習中心的諮詢服務:
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可以接受諮商與諮詢
※專業諮商機構:
1.個別諮商。 2.成長團體。 3.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