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佑同安人

 

從「保安」這兩個字就可以知道有「保佑同安人」的意思,而保安宮所供奉的主神就是「保生大帝」,正好也有個「保」字。

 

在 200 多年前,福建省同安鄉有很多人來到台北的大浪泵 ( 現在的大龍峒 ) ,這些同安人就在大浪泵開始建立家園,但是,那個時候的台北很荒涼,到處都是沼澤、荒野,雜草長得比人還要高,因此,生活條件並不是很好。

 

這個時候,很多同安人生病了,大家就想到家鄉的「醫神」保生大帝,於是就把家鄉的神明「保生大帝」迎請到大浪泵,興建保安宮,以祈求在這裡的同安人能夠平平安安。

 

 

保安宮的民俗藝術匠師

剛開始興建的保安宮,只是一間小小的木造廟宇;後來,大浪泵的同安人越來越多,於是蓋了四十四坎,也重新蓋了保安宮。現在所看到的保安宮,已經不是 200 年前的樣子了。保安宮經過很多次的整修,而最大的一次整修是 1917 年,距離現在有 90 年了,但是此次的整修,聘請了很多有名的匠師,其中最有名的是陳應彬與郭塔的「對場」,以及潘麗水的「壁畫」。

 

獲得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

雖然經過 1917 年的整修,讓保安宮看起來美崙美奐,但是,經過日本統治時期,把保安宮充當學校,再經過光復後,把保安宮當作軍人和他們家屬的居住的場所,保安宮就開始「變樣」了!

1994 年,保安宮決定自己計畫整建,想要整建成 1917 年的樣貌,但是又怕被不懂古蹟維修的建築工人整「壞」了,所以決定自己找匠師,用傳統的方法來整建:例如屋頂上的剪黏,很多廟宇為了節省時間和金錢,都改用「彩色塑膠片」來當成剪黏的材料;但是保安宮堅持用傳統的方法,用陶片當做材料,用糯米當做黏接的材料。

由於保安宮很用心的整建,以不傷害原來的樣子來整建,於是, 2002 年終於整建完畢,並且在 2003 年得到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得到這個獎, 具有很大的意義,肯定用心維護古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