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起波羅的海南瀕亞得里亞海黑海西與德國奧地利相鄰東與獨立國協為鄰

東歐的地形以平原為主多瑙河沖積匈牙利平原羅馬尼亞南部的平原是東歐主要的農業帶

氣候呈現過度性

位置遠離大西洋。

氣候類型:

溫帶大陸性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間的過度性

氣候特徵

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年溫差大,雨量在500~600公釐之間。雨量冬溫是由西向東遞減

受地形、氣候的影響:

東歐農業以混合農業為主。

二次大戰後,淪為共產集團,採行社會主義:

在經濟方面實行計劃經濟,將所有農地與工廠收歸國有。實施集體生產與分配。農民與工人只領定額的薪資,其餘皆歸國庫,所以生產意願低落。帶來糧食與工業生產出現短缺,排隊購買物品的景象處處可見。

東歐的產業:

農業精華區:波蘭平原匈牙利平原

以工業為主,尤重視工業與軍事工業,民生與輕工業則不理想。

共黨瓦解後,各國產業發展重點:經濟市場化貿易自由化推動國營企業民營化

1991年蘇聯解體,東歐各國陸續加入歐盟,有金援外資技術的湧入,經濟成長快速。

但因長期附庸在計劃經濟下,2003年國民所得仍低於西北歐等地區

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1.原為前蘇聯科技發展精華區,人民教育素質高技術勞力充足。

2.目前已有北歐國家的外資投入,發展高科技電子產業

1.東歐以東斯拉夫民族、西斯拉夫民族、南斯拉夫民族為主體,但各族群並不和諧,導致政治不安定

2.宗教除了基督教的三個主要教派(羅馬公教東正教新教),還有猶太教伊斯蘭教常發生衝突。

3.由於歷史仇恨、種族與宗教的因素,時常爆發衝突,故東歐被稱為『政治破碎帶』。

波蘭:

二次大戰後國土西移,雖然面積縮小,但東西兩側有河川(奧得河布格河)做為國界河,並取得德國的上西利西亞工礦區,海岸線增長增加出海港,在交通經濟國防上皆取得有利地位,經濟由農牧國發展成為農工均衡的國家。

捷克:

盛產煤礦工礦業發達,曾為共產世界軍火供應中心

匈牙利

匈牙利平原土壤肥沃,農牧業發達。

羅馬尼亞:

因為平原廣大且石油產量豐富,以農礦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