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筋自解 ★★★★★★ 肌肉抽筋的原因: 抽筋又稱痙攣,當肌肉受到神經組織的刺激而引起肌肉收縮或血管受到刺激而逐漸不正常收縮,使血液循環不良,造成抽筋的現象,由於血管收縮影響局部肌肉的物質與氣體之交換,故而引起肌肉痙攣,常在賽跑或游泳時發生。當很強烈的導熱作用在皮膚中發散時,一方面因皮膚受到刺激.致反射性的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甚至失常,因而使交感神經興奮亢進,血管收縮;另一方面還能直接引起皮下血管收縮。血管收縮時,便影響肌肉中物質和氣體的交換,而使代謝產物在已經疲勞的肌肉裡堆積起來,改變了肌肉的內部環境,因而提高肌肉的興奮性,以致引起痙攣發生抽筋的部位.原有功能失去,且疼痛不已,使泳者因緊張、恐懼而導致溺水事件。 抽筋的原因有下列幾種: 1.經過長時間的運動而引起肌肉疲勞,末予休息而繼續運動時。 2.驟增運動的負荷強度,或突然改變運動的方式而引起肌肉急劇收縮時。 3.運動姿勢不正確時。 4.水溫太低時。 5.準備運動不足時。 6.情緒過度緊張時。 ★★★★★★肌肉抽筋常發生部位★★★★★★ 肌肉痙攣常發生的部位以小腿之排腸肌與比目魚肌為最多,其次為足跟、足底、手指、大腿、上臂、腹部等。調查顯示,肌痙攣的部位為小腿、足趾、足底、大腿等。 ★★★★★★肌肉抽筋的持續時間★★★★★★ 一般而言,肌痙鑾的時間不長.在1分鐘以內者佔45%,5分鐘以內佔39.1%,5分鐘以上者則不多見。因為肌痙攣時;均是疼痛難當,發作後均經人的處理,如拉長的肌肉與按摩等,其持續時間始可因而縮短。 ★★★★★★肌肉抽筋的季節★★★★★★ 肌肉痙攣的季節以夏季為最多;其次為春季、冬季、秋季。 春夏雨季通常是比賽季節的初期,且運動時間較長.因此其比例亦較高。 ★★★★★★肌肉抽筋的時刻★★★★★★ 肌肉痙攣的發生時刻,亦與運動的時刻有密切的關係,通常是以下午為多,在睡眠中發生率亦高;由此可知,劇烈的身體活動,不一定是發生肌痙攣的唯一原因。 ★★★★★★抽筋的處理方法★★★★★★ 1.手指抽筋:先用力握拳.然後迅速用力張開,並向後壓;如此反覆動作至復元為止。 2.手掌抽筋:兩掌相合手指交叉,反轉掌心向外,用力伸張,或是用另一手貼置於抽筋的手掌上,用力壓,或 是握住四指用力後彎,直至復原為止。 3.上臂抽筋:握拳並盡量屈肘,使前臂貼緊上臂,然後用力伸直,並按摩抽筋部位;如此反覆動作直至復原為止。 4.足趾抽筋:將抽筋的足趾抵於另外一腳的足後跟,並用足後跟盡量壓迫足趾;或是用手握住足趾,用力向抽筋部位的反方向。如此雖可暫時復原,但往往會再發生抽筋的現象,如要完全復原,就必須用拇指壓住屈趾肌的肌腹,並用力揉捏。遇腿足任何部位抽筋時,應以水母漂姿勢自解或按摩;直至復原為止。 5.小腿抽筋:大部分發生在腓腸肌部位,先成水母漂姿勢,一手握住足趾,另一手頂住膝關節,用力拉足趾,使腓腸肌盡量伸直,然後用力捏揉其肌腹。 6.大腿抽筋:大腿抽筋後,短時間內很容易再抽筋,應稍事休息才能下水游泳。下水以前,須先按摩該部位肌肉,一方面可以使肌肉運動,又可試試是否還會抽筋。若仍會抽筋,則應停止游泳。大腿抽筋有以下兩個部位 (1)股四頭肌抽筋:先成水母漂姿勢,然後屈膝抓住足後臂處後拉,並向臀部壓,使足跟及足底儘量靠近臀部,並使抽筋的肌肉儘量伸直再輕輕地加以按摩,使僵硬的部位變軟復原為止。 (2)股二頭肌抽筋:先成水母漂姿勢,然後一手抓住踝關節,另一手壓注膝關節,儘量向臉部拉,並在抽筋部位用力揉捏。 7.胃部抽筋:這是所有抽筋中最嚴重者,在此情況下,如果無人前往救助,泳者十之八九便無生還希望。這大部分是因為飯後立即游泳所引起,可是真正原因究竟如何,至今仍難以知曉。突然的抽筋加上劇痛,會身不由己地雙膝屈至胸口、頭部下彎、呼吸困難,無法控制身體的動作。在這種情況下,泳者難以自救,必須利用頭露出水面的機會大聲呼救,依靠他人拖至安全地帶,若無人救助時,溺者仍應儘量保持鎮定利用雙手划水,使身體上浮,設法游向岸邊。 ★★★★★★抽筋的預防★★★★★★ 1.身體不適或疲勞時,不宜下水游泳。 2.水溫過低時,不宜下水。 3.下水前充分做伸展操及暖身運動,淋浴後最好也能先適應水溫,下水後先做五次以上的韻律呼吸可使全身適應水溫並放鬆肌肉。 4.飯前、飯後或劇烈運動後,不宜即刻下水。 5.隨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的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