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的唱曲腔調:可分為六大主要特徵時期

1.(歌仔時期)以坐樂方式清唱,以演唱單曲重覆的「錦歌」說唱曲調,唱腔為「四空仔」、「五空仔」、「雜念仔」等。

2.(歌仔陣時期)這時期受到了迎神賽會陣頭行樂的影響,以行唱方式演唱,唱腔已由單純的說唱發展成為戲曲化唱腔的「七字調」、「大調」、「倍思」、「柴橋調」。

3.(小戲民歌時期)在行樂演唱中,有了類似小戲的表演,如桃花過渡、車鼓弄、採茶、駛牛犁等,唱腔也就加入了這些俚俗的民歌小調。「歌仔陣」與「小戲」時期即為「落地掃」歌仔陣。

4.(大戲時期)由歌仔陣登上草臺後,借鏡了傳統大戲的形式,又大量吸收了大戲的唱腔,演員漸漸」易男為女」,以女色為主的表演,劇目因時空的關係,趨向悲劇格調出了大量的「哭調」。

5.(內臺戲時期)歌仔戲廣受喜愛,逐漸邁向顛峰時期,除了引進「都馬班」的「都馬調」外,又因流行歌曲盛行,收了不少流行歌曲。

6.(聲光時期)歌仔戲在內臺戲時期風靡全臺灣,盛況空前,可惜好景不長,觀眾被新興的電影電視所搶走,又回到了野臺去;但這時期歌仔戲也邁進了廣播、電影、電視領域,唱曲聲腔為了配合「聲光」的需要也大量地創作了新調及吸收流行歌曲,歌仔戲藝人通稱為「變調」。

雜念仔調

雜念調是一種以唸誦方式節奏急促的曲調。(雜念仔調)說白性強,曲調是遷就唱詞的聲調而定。唱詞則大都由七個字與五個字混合而成,這些唱詞的字數又與曲調音數相同,也就是一個字一個音調。

(雜碎仔調)雜念仔調源自錦歌,在臺灣流傳的歷史很長;雜碎仔調卻是臺灣光復後才傳進來,民國三十七年間廈門的「都馬劇團」到臺灣公演,「雜念」唱曲是改良過碎仔調,深受到臺灣本地雜念仔調藝人的喜愛,紛紛採用來演唱,到了民國四十年大為興盛,時人稱它為「都馬調」。 目前都馬調,已成了臺灣歌仔戲的主要曲調,使用的次數與傳統的七字調不相上下。

它經過改良的特徵是,歌詞不是以七個字及五個混合長短句,是七個字的四句連。曲調抒情性強,雖屬唸唱,但兼顧了曲調的旋律化,唱腔板式變化較大,有中板、快板及慢板。雜念仔調祇有一種板式。下面就來賞析一曲雜念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