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是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戲劇,其中歷經「滾歌仔」「落地掃歌陣」,本地歌仔到傳統歌仔戲的變革過程,而上舞臺的老歌仔表演型態依舊保持唱多白少的歌仔風格,但劇目內容,已經由片段散齣的滑稽戲發展成為全本戲。在此同時,也吸收著各種大戲的腳色分行、表演藝術、唱腔及鑼鼓經,其中影響最顯著者有下列幾種:

1.(北管)昔日蘭陽地區北管樂團林立,號稱「北管子弟藪」,北管系統的戲曲有子弟戲、亂彈戲及四平戲,這些戲曲均對於成長期中的歌仔戲有多方面的影響。歌仔戲裡許多高亢淚越的腔調即來自北管。

2.(南管)又稱為南音、南樂、南曲,源自泉州,曲詞為泉州腔音與臺語相似,歌仔戲的源頭一錦歌本身就吸收了不少南管的音樂。南管系統的戲曲有梨園戲、高甲戲,前者劇目非常豐富,自然成了歌仔戲吸收的對象。

3.(外江戲)民國初年大陸的平劇戲班即常應邀到臺灣演出,當時人們都稱為「外江」。到了民國十幾年間平劇班再來時,漸漸不如往昔賣座,有的戲團竟淪落到連回大陸去的盤纏都沒著落,祇好把戲班解散,戲班裡的平劇藝師大都被延聘到歌仔戲班擔任戲劇指導工作,使得以文戲主的歌仔戲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歌仔戲裡武場打鬥可以說全套從平劇搬來,連布袋戲元者民族藝師李天祿的「亦宛然」也是全部唱外江曲調。

4.(臺灣民謠)早在歌仔陣、老歌仔戲裡就摻雜了許多民謠,邁向歌仔戲時,更大量吸收當時流行的民謠,如一般人所熟悉「農村酒歌」、「青春嶺」、「送君珠淚滴」、「運河悲喜曲」等等,這些都是當時新興的民歌。

5.(改良戲)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當局禁止臺灣同胞演唱各種帶有民族意識的傳統戲曲,許多職業歌仔戲班不是被迫解散,就是改演新劇,也就是所謂的改良戲,穿著現代式的服裝,有點像話劇。臺灣光復後「臺灣電影戲劇史」作者呂訴上也曾經編寫話劇式的歌仔戲劇本,把唱腔減少,對白增多,使歌仔戲逐漸由象徵形式轉向寫實,這兩者或多或少也影響了歌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