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同「神祇」出巡的,還有各種「陣頭」護駕,更顯熱鬧。「陣頭」的名目繁多,最常見的是「獅陣」、「宋江陣」、「蜈蚣陣」等。依照台灣南部習俗,「蜈蚣陣」過境時,婦孺若從蜈蚣陣下爬過,可獲得平安。

除了各種陣頭之外,還有各種趣味性的民藝活動,譬如:「牛犁歌」、「春牛擊鬥」、「弄車鼓」、「七美圖」、「蚌鶴相爭」等等。也都趣味橫生,顯示出台灣民間才藝。

此外,有些地方在「迎神賽會」時,還製成「藝閣」參加遊行行列,「藝閣」是一種靜態呈現故事的化妝遊行。「藝閣」大多是根據歷史或神話等忠孝節義故事,或以現代的事實為內容,往往作得美侖美奐,表現出台灣民間藝術的特有風格。不過,近幾年來,由於政府倡行節約,並宣導破除迷信,所以迎神賽會等這類民俗,熱鬧的程度也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陣頭分為文陣和武陣,文陣有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踩腳蹻、大鼓陣、病囝歌、十八摸等,武陣有宋江陣、八家將、獅陣、龍陣、七爺八爺等。

陣頭是台灣民間廟會喜慶不可或缺的民俗曲藝之一,在工業社會的衝擊下,儘管它已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褪色,但任何時候看到這項傳統民俗,都能令人重新勾起親切童年記憶。 台灣的民俗曲藝,從民族音樂學的立場可分類,分別是民歌、說唱、戲劇、民族樂器的音樂、民間信迎的音樂,其中戲劇是民間曲藝內容最為豐富的,陣頭就是戲劇中的一項。

跳鼓陣因為表演時有一人前背著鼓,以背鼓者為陣勢的中心,演出力求陣容與隊伍的多樣變化,因此稱為「跳鼓陣」。

跳鼓陣相傳來自大陸的「大鼓涼傘舞」,是百姓感淚戚繼光抗倭有功,一齊和戚家軍勞軍同樂時所演變成。另一說法是,淵源於鄭成功的比舞大賽;鄭成功領台之後,為網羅各路英雄遂召開比武大會同時,一旁有人擊鼓助威,邊擊邊隨比武者跳躍進退。待滿清據台,這些志士分散各地墾荒,農閒時不忘當年豪情,於是重操戰鼓藝,但為避人耳目遂以花鼓代春軍鼓,並發展出一些富韻律的動作,變為輕快活潑的民間陣頭。之後隨閔南人移居台灣,逐漸演變成流行於本省的民俗陣頭。

和民俗藝術之的關係,過去,無論是漢族或山胞,都有許多人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也不認識字,他們就靠著民歌、說唱、戲劇的代代相傳,了解了風俗習慣、典禮儀式、仁義道德等,因此民曲藝可以說是一個民族以長久史創作出來的民俗文化,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根源有決定性的價值。

陣頭的各種表演裡,從音樂結構來看是原始、簡陃而反覆不停,從舞蹈姿態來析也相當簡單而樸拙,但先民的風俗習慣,典禮儀式都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