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後,來台經商的泉漳商郊合力興建水仙宮,奉祀海上守護神─水仙尊王。
主祀大廈聖帝(禹王)、陪祀楚王(項羽)、奡王(寒奡)、屈大夫(屈原)、伍大夫 (伍子胥),五者合稱「五水仙」,俗稱為「一帝二王二大 夫」。
初建為三進大殿,二次大戰時,日軍為建防空地,拆除水仙宮的後、中兩殿,台灣光復後,以僅存的前殿為基礎,重建成今貌,雖然古意盡失,但其歷史價值仍存。如今廟內尚留有一些清朝石作,以位於廟壁內乾隆30年(1765年)立的水仙宮清界勒石記,歷史最悠久,而門前一對抱鼓石、基座及石礎的雕工非常精美。由於大禹為開國君王,所以大門不繪門神,改採門釘形式。廟旁神農街,就是五條港之一的「南勢港」港道,在當時水仙宮同時也是三郊的總部,為城西的商業中心。 三郊︰即指北郊、南郊和糖郊。「郊」含有同業公會的性質,為昔日商業組織之稱呼。
水仙宮
第三級古蹟
現址︰神農街一號
水仙宮所在的位置是在昔日五條港的中央位置,也就是南勢港的前方,前為港口,後因沿海泥沙淤積,現已成為陸地。據說水仙宮在初建時,壯麗工巧,所雕的人物、花草,極為精巧,其華麗居府城之冠,二次大戰期間,日人為挖防空洞而拆除原廟的中、後殿,僅留前殿。如今廟內留有一些清朝石作,其中以門前一對抱鼓石雕最為精美;另外還有龍柱,上面的龍紋雕刻造型特殊、別緻。而廟內左右壁上有兩塊碑記,則記載著水仙宮的一段滄桑史。
水仙宮同時也是昔日臺南商業組織「三郊」---北郊、南郊、糖郊的總部,並設有總辦公處---三益堂。所謂「郊」,含有同業公會的性質,和我國古時所說的「行會」、「會館」及「公所」類似,「三郊」平日熱心地方的公益事業,諸如建橋、鋪路、修廟等義舉,聲譽令人讚歎!
由於「三郊」總部的設立,水仙宮於是成為城西的商業中心。茶樓、酒肆、青樓妓院,如雨後春筍般紛紛興起,繁華熱鬧,遠非府城各寺廟、城坊所能及。其後,隨著南勢港港道的淤塞,水仙宮前的景象已成昨日黃花。
水仙宮、景福祠所座落的巿場街道中,有各種臺南巿著名的小吃散布其中;甚至素食壽司也教人口齒留香。再往西走的金華路上,海產店、鵝肉攤、各式滷味,更令你流連佇足。享受完這些小吃後,再往金華路與民權路三段走去,接官亭石坊與風神廟就座落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