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沿途探訪成功路附近的古蹟據點之後,在二三八巷內,還有臺南首邑縣城隍廟,可讓您你不虛此行。之後,隨即轉入西門路三段,就可來到立人國小對面的三山國王廟。而成功路上繼續直行的五二四號處,並有列為古蹟的菱洲宮,也可作為參訪的據點。

三山國王廟雖與開基天后宮同位在小北門內的「水仔尾」,卻分屬完全不同的建築。開基天后宮外觀,至今仍是早期閩南式的「土埋建築」;而三山國王廟卻是全臺唯一完整的廣東式建築,屋頂全用黑色筒瓦配上綠釉瓦當滴水,灰泥白牆,也是典型的潮州式建築。此廟建於清乾隆七年(西元一七四二年),本為粵東諸商民捐資興建,兼為同鄉集會之所及商旅府城鄉親暫居之處,所以又稱為「潮汕會館」。現存的格局是乾隆四十一年(西元一七七六年)所擴建,後來又有幾次翻修。 而 5 民國八十三年更發包大舉修護,以維原貌。

廟中主祀潮州守護神巾山、獨山、明山三神,此三神在明朝時,由於經常顯靈,初封為將軍,後來又尊為國王,成為廣東移民最崇拜的神明。正殿有三開間,供奉三神,而屈就於神像背後之三山國王夫人,卻被從中垂下輕紗薄帳,以分內外。

三山國王廟

第二級古蹟

現址︰西門路三段一○○號

三山國王廟創建的年代說法不一,根據文獻記載和學者專家研究結果,大約是在清雍正、乾隆年間。由當時在朝的兩位廣東官員,台灣知縣楊允璽、台灣鎮標左營遊擊林夢熊,率領粵東地區旅台的商賈、移民出資籌建而成,用來奉祀潮州當地的福神「三山國王」。成為現今台灣可數的廣東廟宇之一。 該廟創建之初,還在廟後闢建客房,提供旅台同鄉暫居之所。因此,此地既是潮民的信仰中心,也是同鄉聚會場所,所以又稱「潮汕會館」。

原廟中的一磚一木均來自潮州,就連棟樑雕刻及壁上裝飾也出自潮州師父之手。大木雕飾古樸精美,屋頂脊線較平,兩端微微上翹,垂脊為貼陶及花草飾物,造型拙樸有趣。

門前簡樸石柱,既不雕龍也無刻字,卻有腰身。正殿中的花瓶形月門,綠漆描邊,配以泥飾花卉枝葉,最是不同的造型。殿內仍存有清匾、鐘爐、旗杆等古物及碑記,其中以「褒忠匾」為清乾隆所御賜,最是珍貴。

台南三山國王廟是由韓文公祠、三山國王廟、天后聖母祠3座合院式的祠廟相連而成;內部形成許多大小天井,極具通風、採光之優點,充分表現了粵東傳統建築的特色。

祠與祠之間有厚實的山牆相隔,各祠擁有自己的前殿、正殿和院落,空間的展佈十分獨立而明確。僅在正殿簷廊的兩側,分別開設花瓶門,以通3祠,達到既私密又能相互流通的雙重功能。 後面的會館,因是住宿空間,故呈現一字排開的橫向規模,自成一個封閉的獨立空間,與3祠截然不同。而中央祠廟所開連通會館的後門,恰恰使整座三山國王廟,展現出完整的既獨立又親密,外看似分,實則內合的巧妙格局設計。外分內合的特色,是三山國王廟平面佈局中所含的另一粵東建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