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殿俗稱大上帝廟,是荷據時期所建的中國醫館,也是鄭成功登陸時代的救護站,後改建為寺廟,奉祀玄天上帝,其神格僅次於玉皇大帝,統領北方諸神,俗稱上帝公,清入臺後,為消弭民間對明鄭之懷思,以上帝公腳踏北方之龜蛇,附會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將之貶為屠宰業的守護神。日據時,因拓寬道路、廟埕被拆,民國五十一年再度拓道,三川門也被迫改建。

今日的北極殿,入廟可見廟前之石柱,柱珠大得誇張,屋脊有三層樓高是近年所修建,氣派雄偉。廟門以朱紅為底,也不繪門神,而以黑底繪金龍,一升一降,氣勢不凡,左門繪秦叔寶、尉遲恭,右門繪神荼、鬱壘,都是道教廟宇常見的門神彩繪,含有避辟逐厲、迎祥納福與安宅護殿的民俗意念。除廟門外,柱身、旗幟皆作玄(黑)色,依陰陽五行之說,北方屬水,顏色尚黑之故也。木雕精湛,是近代力作,多為歷史神話故事。廟壁彩繪多為闡揚忠孝節義之美德,是本巿民俗畫家、曾榮獲薪傳獎的民族藝師---潘麗水之作。本殿另一特色是「地基主」的奉祀,其它廟宇並不專祠祭祀,此處建祠塑像奉祀,是為了尊重廟地原住者。

北極殿

第二級古蹟

現址︰民權路二段八九號

廟內曾有道光年間鹽商所獻的銅鐘,雕工精緻,鐘聲哈哈,據說是遠至姑蘇鑄造,如今則因鐘身有隙,聲音不再宏亮,已功成身退,靜靜地躺立在後殿的角落。

廳內天井所鋪的古磚,拜亭的古石柱,神像前的古香爐和神龕上的匾額,都是古物,其中「威靈赫奕」匾,乃是明寧靖王朱術桂親筆,為臺灣碩存之明代匾額。

廟內曾有道光年間鹽商所獻的銅鐘,雕工精緻,鐘聲哈哈,據說是遠至姑蘇鑄造,如今則因鐘身有隙,聲音不再宏亮,已功成身退,靜靜地躺立在後殿的角落。這兒附近還有美侖美奐的舊「社教館」後花園---吳園,不遠處的開隆宮,以及公園路上的廣慈庵、慎德堂,也很值得一遊的喔!

傳說是台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創建於明鄭時代,時間應是在西元1665年(明永曆19年)。北極殿原址是荷蘭時代的中國醫館,明永曆15年(1661)4月,鄭成功登陸不久,即佔領此處充做救護站,待荷蘭人退出台灣後,鄭成功將之改建成寺廟,奉祀明朝守護神玄天上帝,稱為大上帝廟,是台灣明鄭時代最重要的信仰,也是明鄭時期的官廟之一。

日治時期,為拓寬道路,拆除了廟埕及前殿部分屋宇﹔光復後,民國 53年時, 因為同樣的原因,前殿又被拆除了大半,便成為今日緊臨街道、建有騎樓的面貌。北極殿的廟貌建築具店屋廟宇的特徵,但因經多次改建,已無古意。

不過,北極殿最大的特色還是色彩。因玄天上帝乃北方之神,色彩屬黑。所以北極殿內,不管是廟門、柱身、旗幟皆黑色;加上廟身高聳,形塑出一股剛毅謹肅的空間氣氛。

北極殿其神明造形及廟宇建築都有特殊之處。廟中藏古文物頗多,如彩繪、古碑、古匾、古鐘等等。其中明寧靖王所書「威靈赫奕」木匾一方,落款年代西元1669年(明永曆二十三年),是目前台灣最古老的匾額,也是唯一存世的明代古匾。除「威靈赫弈」古匾外,另有清代古鐘一口,來自浙江姑蘇,相當珍貴。又有清代碑記六件,詳載本廟興修沿革;尤其當中顯示的古幣值與物質變化,以及地租繳納情形等資料,是極具經濟史料價值的文物。

此外,北極殿籤詩的編列與眾不同,它不是以數字表示,而是依擲筊杯的結果順序,以陰(筊杯皆覆地)、笑(筊杯皆朝天)、聖(筊杯一正一反) 來排列組合呈現,頗具古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