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 龜 粿

由於龜的閩南語發音與「久」同音,
淡水龜、陸龜腳趾又正好前五後四,
相加為九,烏龜天長地久的寓意,
更孕育了閩南沿海的乞龜文化。

  所謂乞龜,是以紅麴和米或麵粉製成烏龜模樣,
每逢廟會,人們會組織「大龜會」,
由全村,或幾戶人家一起輪流出錢合製。
五穀豐登、太平盛世,民間所求的乞龜,
重者常可達五六百斤、甚至千斤。
祭祀後的乞龜,由每戶人家切成小塊分食,
如此人人都分享到神龜的福氣、吉祥。

台灣人的禮數,其實是很繁雜的,
大部分的人從出生開始,到生命的終點時刻,
我們都會用各種『紅龜粿』的禮數來處理,

甚至年節慶典、神明誕辰,透過這些生活的禮數,
也用『紅龜粿』來表達,
及流露年節的歡愉和對神明的敬重。

紅龜粿製作過程


步驟 1:將糯米泡水磨漿壓乾後,
再與煮熟的『米脆』一起搓揉成塊。


步驟 2:成塊的『粿脆』加紅花米揉勻,
再以每個的斤兩分配成小塊狀,用於外皮。


步驟 3:要包的餡,也配合每個的斤兩,
分成小塊,便於包入。(照片內為綠豆餡)


步驟 4:取外皮一塊,
將黃豆餡包在內,搓圓。


步驟 5:將包好的半成品放在『粿印』上
印成龜形或桃形等。


『粿印』通常有兩面,一面龜形,一面為桃形,
側邊通常刻有古錢成串的模型,可供印製牽仔粿。


紅龜粿(未蒸熟)


紅龜粿(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