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淡水鎮,北鄰三芝鄉,南以關渡和台北相接,西瀕台灣 海峽,並與八里一水之隔。
境內除淡水河口狹小平原外,大屯山陵被覆本鎮泰半,形成山城 河港。河光山水、風景秀麗,自古為台灣八景之一,昔日並有「東方威尼斯」之稱。
1860年的開港通商,改變了淡水的命運。十七世紀初期,漢人的足跡開始踏上淡水,而在此時,歐洲的海權國家—西班牙,也來 到淡水,開始其殖民淡水的歲月。西班牙人在淡水十二年後,被荷蘭人打敗,荷蘭人便佔領淡水。直到1661年,鄭成功登陸鹿耳門, 擊敗荷蘭人,淡水的主人更易為漢人。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淡水正式開港,開啟淡水最輝煌耀眼的時期,但由於淡水為一河口港,因此受淡水河沖積而漸趨淤淺。而基隆之港口形勢優越,光緒十七年(西元一八九一年)後基隆與臺北間鐵路通車,商務更盛。日本殖民台灣之後,日本成為最主要的貿易地,淡水與基隆的地位相互消長,光緒三十年(西元一九○四年),基隆商務超越淡水,日後遂完全取代之。
淡水境內是由大屯火噴發熔岩,形成一條條低處的餘坡,在淡水境內分成五條如手指般的丘陵,俗稱「五虎崗」。
淡水街道分佈在「五虎崗」的小丘與谷地間的發展,加上中西文化與建築,形成富有空間變化的河港山城。
全世界最大的水筆子分佈地,就在淡水紅樹林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