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在清朝道光年間,已形成了漢人的聚落,從事水田稻作。由於它的位置瀕臨淡水河,具有舟楫之利 ; 自從咸豐三年(1853年)淡水河開始淤積泥沙,航行於大陸與台灣間之船,逐漸在此停泊。咸豐十一年(1861)淡水港正式開闢為國際港,並以大稻埕為內港,自此大稻埕碼頭乃成為水陸轉運之交通要津,大號的紅頭船多停靠於六館口河邊,至同治八年(1869)第一批由大稻埕碼頭裝貨,經淡水港輸出的烏龍茶二十一萬公斤,直接運銷美國紐約成功之後,大稻埕碼頭即一帆風順成為全台的商業貿易中心,各國領事館與外商洋行接踵而來,起造洋房街屋,以茶、米、樟腦、硫磺之輸出而享譽國際。如今因為淡水河淤淺,而失去河港功能,現在只是一個小碼頭,行駛小渡輪。 |
百
年 前 的 大 稻 埕 ,河 邊 港 口 舟 楫 繁 忙 ,洋
行 林 立 |
淡江渡輪在有心人的促使之下,於民國七十九年十月再度揚笛起航。可惜到了民國八十一年由於漁民的抗爭,加上泥沙污染淤塞嚴重,渡輪無法停靠淡水,只能開到關渡大橋立即折返慢慢地,遊客大量消失了。 (大稻埕碼頭外景) |
大稻埕碼頭內景 |
大稻埕碼頭的淡江渡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