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以來,河流是人們生活的依靠,一代接一代在河邊繁衍生長,渡過了漫慢的數十萬個寒暑,續而聚落形成,人類的地盤順著河流的方向,上下擴張。
淡水河為台灣第三大河,源自大壩尖山以北雪山山脈之主支稜,其重要主流有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等,分別由南、東、北三個方向流往台北盆地,因地勢平緩有舟楫之利,七千年前台灣北部最早之史前文明,即為傍淡水河八里之大坌坑遺址。約一千至六百多年前,平補族散居在台北盆地地勢較高處,至清初漢人入墾台北盆地 ,沿河的艋舺、大稻埕、大溪、新莊、淡水都是重要的河港, 同時也是人文匯聚的繁華市集。 由於河流流經的地域緯度落差大, 形成豐富的動植物生態系,包括淡水、海水、鹹淡水魚 ; 暖帶、溫帶、闊葉林、沼澤水生植物,與眾不同的紅樹林區,淡水河蘊藏北台灣豐富的生態寶藏,人類實在沒有權利予以破壞或剝奪。 淡水河中過去有魚類五十餘種,並有迴游性魚類亦接近五十餘種, 可以說是水族的天堂,現在由於中、下游嚴重污染,上游又有石門及翡翠兩座大水庫及各種攔砂壩、攔水壩的興建,溪澗自然生態已破壞無遺原來珍貴豐富的水生生態體系也幾乎消失。 千百年來,淡水河一直是兩岸居民生活的依靠,他們在河邊取水飲用、煮飯、洗衣、戲水、捕魚、引水灌溉農地, 利用舟楫運送貨物,促使河邊市集成為繁榮的商港逐,漸發展出昌盛的文明。 不過,現代的人對河流的生命普遍不尊重,卻也是千真萬確的,在一個競相以金錢的賺取為人生唯一目標的社會裡,於自己無直接實利的東西,必然是要受到輕忽的,所以工業廢水、垃圾、豬的糞便、肥料、農藥,都任它流往河裡去了,如果擔心河流氾濫,一味將堤防加高就是了,如此也正好可以將污髒的河水檔在我們的視線外,河流就是這樣承受著各種傷害。 一旦河流死了,不只破壞現代人的生活空間,也是破壞古代人為我們留下的自然記錄,河流是天地循環的脈絡之一,是居位再這塊土地人們的共同遺產,當我們恣縱地追求著經濟利益的開發時,是否也該稍微靜下來看看要相對地變賣或蹧蹋掉多少難以挽回的天然珍貴的資源呢?河流持續流動著,人類文明才有往前進的力量,所以,我們亟需把河流的管理與整治列為環保優先計畫,使之成為教人懂得欣賞美,敬重大自
然的所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