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 ]           [ 詩詞 ]           [ 畫 ]

竹的故事

(一)神話與傳說

我國民間宗教信仰的特色之一是自然崇拜,因此動物、植物都被人們賦予人格化的象徵,竹子與人的關係最為密切。

  竹生神話

夜郎一帶,有一女子在河邊洗衣,看見三節竹子流經身邊,聽到其中有嬰兒的哭聲,女子於是將竹子剖開,竟然有一個嬰兒在內。嬰兒長大後成了夜郎侯,他死了之後,被供奉為「竹山三郎神」。另外,在中國、印度和台灣原住民神話中,也有許多有關竹子中出生一位美麗女子的類似傳說故事。

  竹報平安

傳說古時候山中棲息了一個山怪,身長丈餘高,每當人們見到這個山怪,就會生病。後來有人發現,將竹子投入火中,竹子爆裂開的聲音,山怪聽了驚慌的逃走,所以演變成後來逢年過節便會燃放炮竹的習俗。

  孟宗求筍

這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孟宗侍母至孝,一天母親病了,想要吃新鮮的竹筍,這時正值冬天,並無竹筍。孟宗在竹林中哭泣,沒想到竹筍竟然一個個冒出,孟宗的孝心感動了天。  

 

(二)成語故事

  胸有成竹 

宋朝,有一個讀書人叫文同,他擅寫生,沒事時常用水墨畫些草木蟲魚、山川河流等。其中他又特別偏竹子的高風亮節,因此就在書房前的窗外,栽種了許多綠竹。平日非常有耐心地培育這些心愛植物,無論初春或晚冬論微雨或狂他總是靠著窗邊去觀賞竹子的各種姿態。經年累月後,他對竹子的變化和姿態已經非常熟悉,甚至閉上眼上眼睛,也能默繪出一幅生動的竹子。

有一天他的朋友晁之來拜訪他,看見他這項功夫,就詩興大發的作了一首詩,其中兩句是:「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文同卻笑著回答說:「這株成竹,栽種可不容易唷。」

從此後人,就把事先已有了充分的準備,能妥善擁理事情,叫做「 胸有成竹」。

  勢如破竹

晉朝杜預是的一位法律專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當時晉武帝出兵攻打吳國,由杜預率軍出擊,己經獲得了初步的成功。這時文武百官開會討論軍情,一時「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吳國在長江流域已經一百多年了,不是一下子就能消滅的;況且現在正逢雨季,河水氾濫,正是瘟疫流行的季節,我們還是等到冬天再大舉進攻吧。」

當大家「議論紛紛」時,杜預則「獨排眾議」說道:「春秋時代,樂毅帶領著燕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在濟水一戰,佔領了齊國七十幾座城池。現在我們的士氣正高昂,要攻打吳國,就跟劈竹子一樣,只要劈開幾節,其他的部分一遇到刀鋒,必定能夠順勢的破開,不必花費太多的力氣。」

果然,杜預所率領的晉軍,就像破竹般「節節勝利」。還不到冬天,就消滅吳國統一天下了。凡是形容「氣勢旺盛」、「所向無敵」的情形,都可以用「勢如破竹」。

  竹頭木屑

東晉陶侃,以忠誠、廉潔而得到朝廷賞識。
  有一回,陶侃監督木工造船,他看見有許多不要的竹片、木屑撒在地上,便命兵士撿回去貯存。士兵們相互議論:「真小氣!這有
用?」

不久府衙舉行慶典,可是連日下雪,廳堂裡泥濘不堪,寸步難行。這時陶侃令人把造船剩下的木屑,撒在地上,才解決行走的困難!後來,朝廷趕造作戰用的江船,缺少釘子,陶侃又拿出那些竹片,做成竹丁。府吏們不由得讚佩道:「大人真是有先見之明呀!」

「竹頭木屑」比喻可以利用的廢物。

  罄竹難書

罄:音慶,用盡。竹:古時寫字沒有紙,把字寫在竹片上。書:寫。《舊唐書﹒李密傳》記載李密數說隋煬帝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說,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後用罄竹難書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