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為什麼要稱這種音樂型式為南管呢?
「南管」一詞為台灣普遍之稱法,除「絃管」名稱衍伸外,據聞,與會館之「管」
關。清南北船商往來於艋舺、鹿港、台南等港口,各處均有會館之設,待船,亦有鄉親聚會、唱曲娛樂之功能。會館因船商來處不同而區分南北,會館傳唱之音樂亦被稱為「南管」、「北管」。
南管音樂是一保守之傳統藝術,含音樂哲理、使用樂器、樂律制度、演奏形態、樂曲內容社會功能等,皆保存古老傳統,因南管保有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最豐碩之大樂,近年已被視為民族音樂之塊寶。南管音樂聽了可以讓人心情平靜喔!有空您一定要來聽看賣!
時則南管音樂保有古老中國文士音樂之特色,性格疏淡清雅、內斂含蓄,清奏曲之曲式結構完整,意境深遠;演唱曲則委婉纏綿,綺麗多情,內容雖多男女情愛、離愁感傷之作,唯仍存有南戲才子佳人故事之遺風。
管音樂除演奏和清唱之外,又是閩南「梨園戲」之音樂基礎,閩南之「高甲戲」、「傀儡戲」、「布袋戲」等,亦與南管音樂有密切之關係。
台灣民間南管有久遠之歷史,從文獻所載,至遲明末,台灣已有南管戲曲。百餘年,幾續發揮其功能,維繫其生命。近年,因社會急遽變遷,傳統藝術與人民生活之一存面臨考驗,南管社團之組合與功能,亦正逐漸蛻變中。維護傳統靠大家,加油!
傳統南管社團之功能,含聚眾娛樂、修養心性、及聯絡鄉誼、團結社區力量等,是文人雅士定期聚會、亦是販夫走卒閒暇喜好。然因南管音樂性格靜雅、節奏疏緩,是以有人以為,參與南管者皆屬社會貲財,或風雅之士。
台灣現存南管社團不多,較活動者約有十餘團,其中較具輝煌歷史者如鹿港雅正齋、聚英社、遏雲齋、台南南聲社等,成員中以光復前來台之泉州人為主。雅正齋自是鹿港最早之館社,相傳於二百多年前由陳佛賜先生所創,今成員有李木坤、莊忍、黃承 、鄭江山、蔡清源、李麗娟等人。聚英社成立以有一百六十多年,前有高齡九十五之王昆先生負責,社址港龍山寺,而今成員有方天芬、施瑞樓、陳麗英等人。惡雲齋字郭龍先生創立至今已有一百二十餘年,目前有陳塗糞先生主持,重要成員有郭應護、陳材古、郭雙傳,王金耳等人。哇!南管藝術的國寶級人物!崇拜呀!
台南南聲社成立於西元一九○○年至今適逢百年,由泉州惠安籍之江吉四先生創辦,續由吳道宏先生慘淡經營,奠下南聲社之南管基礎。今成員有張鴻明、蔡勝滿、蘇榮發、葉麗鳳、黃太郎、謝永欽、蘇慶花等人。
南管曾在台灣盛行一時,鹿港便是發展重鎮之一。目前雖已式微,但悠揚清雅的樂音,在老人會及龍山寺,仍不時可聞。 百餘年前,南管在鹿港已非常興盛,當時的鹿港,正值繁盛的顛峰時期,成為南管極佳的孕育溫床。
南管音樂是一種速度純穩舒緩、旋律頓挫有致、風格幽靜典雅的音樂。它獨特的呈現方式不同於北管的喧鬧熱烈,它是一種屬於鄉紳階級的娛樂。南管早期從福建的泉州、廈門流傳到鹿港,由於風行於文人雅士、行郊富商之間,使得鹿港先後有清朝時期的雅正齋、聚英社、雅頌聲、遏雲齋和日治時期的崇正聲、大雅齋等南管社團的成立。在兩百多年綿延不絕的薪傳活動中,南管音樂儼然成為鹿港小鎮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是近來由於社會型態的改變,南管活動有逐漸式微的趨勢,目前只剩下雅正齋、聚英社、遏雲齋三個社團還保持活動。
所以,南管真的是歷史悠久,又極具特色的音樂,小鹿鹿很誠心地邀請您一起來欣賞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