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俚語---虎 台語發音 註解 解釋&常用國語
虎豹母

  形容兇悍的婦女,華語為「母老虎」。
入虎口,無死嘛烏漚

入虎口是指遇到兇猛殘暴的壞人。漚:浸水、泡水。烏漚:蔬菜類放太久,脫水褪色不新鮮或煎煮過久,失去原有之青翠顏色及新鮮度。亦作「烏拗」。 在此意指被侮辱蹂躪後,萎靡不振之狼狽狀。比喻碰上邪惡兇暴之歹徒,不死也被蹧蹋得不成人形。
猛虎袂對得猴群   謂老虎雖猛,仍然敵不過為數眾多的猴群,寓意寡不敵眾。
虎頭鳥鼠尾   虎頭指事情的開頭像虎頭威勢,意即轟轟烈烈;鳥鼠尾是事情的結尾,像老鼠尾巴細小微弱,意即不了了之。諷喻做事有頭無尾,同義句為虎頭蛇尾。
生面虎,倒咬狗   形容性格陰險詭詐之人。
虎鼻師   形容嗅覺靈敏的人。
虎過才放銃 (音槍):槍。放銃:開槍。 謂等老虎走了才開槍,不敢當著老虎面前開槍,引喻不敢面對惡勢力,事後再放馬後炮。同義句:「皇帝後罵皇帝」。
惹熊惹虎,毋通惹著刺查某 惹:引起事端,觸動。毋通:不可以。刺(音赤)查某:兇悍女人。 意即寧願觸怒熊虎,不可招惹兇悍潑辣的女人。
類似諺語:「毋驚虎,只驚剌查某」
毋知是熊,抑是虎 毋知:不知道。抑是:或是 熊與虎均為兇猛的肉食性野獸,孔武有力,獵食動物維生,性情兇殘,被視為惡霸之象徵,在此指奸惡之徒。不知是熊或是虎,原意是對於不熟識之人,其底細如何尚不清楚,但熊虎屬傷人害命的惡霸,引申為不知是熊或虎,但均為行動詭異、神祕奸邪之惡霸,並非善良之輩,應小心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