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石出的故事 |
這成語有二個出處:一個是歐陽修,一個是蘇軾。 甌陽修是宋代大文學家、政治家,喜愛到處遊山玩水,一次他來到滁縣醉翁亭附近遊覽,有感於天靈地秀,於是寫一篇文章作紀念,這便是有名的醉翁亭記, 其中一段記風景之勝的文句道:「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景緻之美,令人駐目觀賞不忍離去。 蘇軾則是歐陽修的後輩,文章同樣流傳千古。不過他被貶官好幾次,也因此趁這些機會遊歷大江南北。 一年他被貶到黃州,到赤壁去遊覽,雖和三國曹操敗師地方,名同地異,但由於滿腔熱血,於是借題發揮寫了前、'後二篇赤壁賦。 其中有一段描訴冬天景色文字:「......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由此可知 「水落石出」本是形容景色的辭藻,後來便不知如何輾轉成真相大白之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