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泉形成
溫泉是雨水自地表滲入地下,在地下深處與地熱混合後產生氣體再上升到地面形成溫泉徵兆,稱為自然湧泉,或由人工開鑽噴氣井利用地熱氣加水形成溫泉。所以可以說是地熱的重要徵兆之一。
一般來說,溫泉形成的條件有:一、地下必須有熱水存在。二、靜水壓力差導致地下熱水湧上。三、地岩層中須有深長裂隙,供熱水通達地表,做為地下熱水上湧的通道。北投地位在大屯火山區,並在金山斷層附近,同時,當地平均年雨量高達三千公厘,高山縱谷,成為臺灣北部放射狀水系的發源地,縱布峽谷以及瀑布地形,難怪乎北投具有足夠地質條件,蘊育出豐碩的溫泉。
|
北投溫泉發展的沿革
北投溫泉係居大屯山系之一部份,由十數座鐘形與錐形火山組織而成,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後發現北投溫泉泉源優良,具有治病療效,1905年日俄戰爭,大量傷兵運送至北投療養。日本人熱中研究溫泉療效,發現溫泉種類各異,其中的療效和禁忌亦互異,尤其以地熱谷內的北投石和青磺,具有微量放射鐳,這類型的溫泉,全世界僅產於北投及日本秋田縣,惟北投石過去經媒體報導後,北投溪內之北投石,一夜之間被盜採殆盡,殊為可惜!
政府遷台後,由於台灣工商業發達,社會經濟繁榮,倡導戶外活動,鼓勵旅行觀光,北投地方人士集資成立北投溫泉管理委員會,後來將委員會交由台北自來水事業處接管經營至今。北投溫泉谷地南面的北向坡,由於往上可以遠眺大屯山,向下可以賞覽溫泉溪流與谷地中磺煙裊裊;向西又有觀音山靜臥淡江,東面則有紗帽山綿延起伏,與大屯山一氣呵成之壯闊地景,提供了溫泉鄉最優良的地理位置與視覺美感。 |
北投溫泉依泉源區分:
(一) 白磺溫泉:
本類溫泉噴氣孔對安山岩有強烈的腐蝕作用,使岩石的物理、化學性質改變,岩石變得鬆軟而逐漸下陷,形成下凹的孔穴狀地景,置身於硫磺噴氣孔中,岩石被磺氣蒸薰,呈不同色澤,煙霧彌漫,聲如怒雷震盪,大地岌岌欲動,令人心悸,是極特殊景觀。
(二) 青磺溫泉:
位於新北投溫泉親水公園,曾被稱為地獄谷,日據時代不僅被列為台灣八勝十二景之一,更有磺泉玉物之美稱。1905年日本人岡本要八郎於此地發現含有微量放射鐳的北投石,聲名大噪,使得地熱谷的溫泉又有鐳溫泉的別稱,帶動北投溫泉區的發展與繁榮。 |
供應方式:
溫泉水提供用戶使用方式與一般自來水供應方式不同,完全採用重力流供應,以輸配管線運送溫泉水,其間經過調整井及湯櫃,以調配水量至各用戶之浴室。供應時重力坡降原則上不超過3%,以每日24小時持續供應用戶使用,管線目前採用P.V.C.管。 |